北京知名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150714/4655748.html

崔晓极

渭南秦腔五团部分演员年旧照

年,澄城有了戏曲化俗社。它日后成了本县戏曲史上颇具影响的班社,在渭南文化史志上有着重要一笔,且名震山陕。它由文教馆馆长党亮亭发起倡议、知名绅士张鼎安等带头响应、教育界等人士积极参加,集股组建的。这个剧社初始就由懂教育的党亮亭当社长,聘戏曲专业艺术家段俊峰任总经理,管理日常运转。化俗社聘请的主要教师有王麦才、王赖赖、迷三县、宝生子、张朝建等,都是当时秦腔戏曲界的名家。

王赖赖,合阳人,二花脸名家,梅兰芳曾几次观看其演出,赞誉他的表演是“活张飞”;朱林逢,合阳人,工正小旦兼文武花旦。他能唱能演,文武兼备,功底深厚,技艺娴熟,被誉之为“迷三县”。他在《破洪州》中饰演的穆桂英、《白蛇传》中扮演的白云仙,在群众中影响很大,曾被聘为陕西省戏校同州梆子教练。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百名秦腔演员唱腔集锦》曾收录了他的《断桥》选段;拜家红,大荔人,工须生兼武丑。《时迁偷鸡》中的绝技“吊帽盖”和《盗扇》里的孙悟空都异常精彩。艺术大家马建翎赞扬其为“秦腔武丑第一人”,遂聘其到陕西戏曲剧院工作和演出。还有须生演员宝生子、生角张朝建等都是当红著名演员,聚集到化俗社传戏教生。

化俗社实行学社体制,以培养人才为宗旨,学制四年,前三年授课学习,最后一年“谢师”,也就是学生演戏所得酬谢老师,实际也是实习演出。化俗社举起了秦腔改良大旗,弱化同州梆子声腔教育转向同中路秦腔接轨,这是澄城戏曲声腔转变的里程碑。化俗社曾多次组织师生去西安易俗社学习观摩,一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接受新理念。笔者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有了一个强烈的感觉,先贤们操办和经营化俗社是在全方位地向西安易俗社看齐,仿佛要在澄城复制粘贴一个易俗社。从多方面看,化俗社的确是澄城戏曲史上的一面旗帜,特别是培养了一批优秀演艺人才,可谓群星闪耀,影响深远。其中佼佼者有如朱润民、雷鸣中、姬殿国、雷养民、韦辅国、呼智民、郭正华、姬正中等。

雷鸣中,生于年,家住赵庄镇樊家洼新庄的合好村,家中弟兄四人其排行老四,故原名四留。幼年随祖父在大荔生活,上新学堂时同乡帮他改名为“亷思留”。年关中大瘟疫,祖父染疫亡故,全家迁回老家。因为生活和家庭原因,他多在母亲娘家雷家庄子居住。迫于生计也因爱戏,他和同村好友雷养民到化俗社驻地老爷庙报名学戏。此举受到全族人的责难,他便自改姓雷留在班社继续学戏。雷鸣中这个名字是化俗社为他命名的,意为“雷鸣中华”。他在剧社刻苦磨练,得到才艺功夫深厚的拜家红老师的倾心栽培和指教。张朝建老师独按西路秦腔路子给他量身打造排导的第一个戏是《黄鹤楼》。几番打磨,此戏成为他的代表作,他也成了人们心中的“活周瑜”。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时他被聘为评委,并为全体参会代表示范演出《黄鹤楼》,广受赞誉。他还为著名旦角演员猛开花配戏演了“裴生”,同样精彩。先生不单是一代名伶,还是优秀的导演,他排导过的本戏和折子戏少说也有几十个,培养了不少戏曲新人。他受命组建了最早的国有县剧团,应该说是澄城戏曲承上启下的传承人,为澄城戏曲事业发展是有贡献的。

朱润民,原名朱贵宝。他是化俗社出来的丑行演员,以擅长演媒旦誉满渭北。他塑造了《看女》中的柳氏、《拾玉镯》中的刘媒婆、《捡柴》中的乳娘、《小姑贤》中的姚氏、《双摇会》中的王氏等众多经典艺术形象,特别以《看女》中的柳氏最为出彩。他的表演妙趣横生,夸张传神,唱腔道白表演身段充满生活情趣。他演媒旦那上下闪动的眼皮,转圈翻滚的眼珠,脸上抖动的肌肉,左撇右抽的嘴巴,上下左右自由轴动的脖子,光看其细微的面部表情就让人捧腹。化俗社的姬殿国是花脸演员,高大威猛,气宇轩昂,其声荡气回肠。雷养民是雷鸣中的好学友,他工须生,唱、做、念、打俱佳,擅长衰派老生。他在《祭灵》中碎步似水上飘表演人物形象的绝技,当时在同行中无人企及,刻在了那一代澄城人的记忆中。年,化俗社改为建国社。年以后周化行等三人成立了“三民剧社”,这是上世纪初期的最后一个剧团。

年,时任副县长杨静山约见了雷鸣中。那时的雷鸣中,演艺如日中天,踌躇满志,他愉快地参与县剧团组建,承担了戏曲业务筹建任务。杨静山还约见了县东关的白赖娃,据说这位热心戏曲活动家为组建剧团出资了元。约见了商号林盛奎财东家的一个老板孙淼申。他家本身就有戏箱,自己也爱戏,他自愿为组建剧团投入戏箱。至此,人、财、物都有了,三个人各持一股份。县上又派张启升(据说是澄城县游击队员出身)做行政负责人。大家称张启升为团长,雷鸣中、白赖娃、孙淼申为副团长。经过一番紧张的谋划操持排练,按县上的要求,在农历九月十三县城古会亮相演出。连演三四天,观众如潮。然而毕竟仓促成事,古会演完后演员就各奔东西。第二年,四人班子继续招揽人马,重新组合了一个演出团队,同样先在县城的农历九月十三古会演出,尔后,赴冯原集会和寺前镇演出。正是由于先前两次的磨合试运营,取得了经验,摸索出不少运作方法。年4月,正式成立澄城县工农剧团,县上任命张启升为团长,雷鸣中、白赖娃作了副团长。因为叫工农剧团,工商业者股份就逐步退出了。澄城工农剧团的骨干演员还是来自先前化俗社培养的雷鸣中、姬殿国、孙正国、姬正中等人,其他如张胡胡、关振山等来自其他班社。当年剧团还招收了18名跟班学员。剧团的投入和费用完全来自演出收入。澄城工农剧团的诞生,是该县戏曲史上一个里程碑,从先前的草台班子过渡到国有剧团,跨上了戏曲发展的第一个大台阶。

年,工农剧团扩编时,吸收了白珍奇、韩成民、梁建华、田艺胜、郭保秦、胡品叶、党美珍等一批优秀的演艺人员,大大提髙了剧团的演出水准。白珍奇嗓音醇厚清亮,成为青衣正旦的主要担纲者;韩成民工须生,表演规范,做戏认真;梁建华小生演员,表演自然大方;田艺胜也是须生,以做工见长;胡品叶是位好旦角演员;党美珍工小旦,表演俊美伶俐。年后季,澄城工农剧团改名为“澄城人民剧团”,团长先后为张蔚贵、白良善,书记是焦忠信。澄城戏曲从此踏上了发展的第二个台阶。年,澄城人民剧团设立了训练班,招收张进学、陈乐山、马冰侠、李金莲、党改珍、杨斗斗等20余名学生,这班学生成才率高,日后让人刮目相看。

年1月,随着区划体制变动,澄城、白水、蒲城三县合并,三县剧团也有调整变化。以原蒲城剧团为主组成蒲城戏曲剧院一团,以白水团为主组成蒲城戏曲剧院二团,原澄城人民剧团一分为二,有的去一团,有的去了二团。三个县各办的演员训练班合在一块教学,称为“蒲城戏曲剧院演员训练班”。两个剧团都驻蒲城,巡回各县演出。演员训练班也驻蒲城县城罗家巷,集中了三县的教师教练关门培养训练,成为真正的戏曲科班教育。训练班主任是澄城团的团长白良善。年体制区划又改变了,蒲、白、澄回归原貌。蒲城戏曲剧院体制分解,一团归蒲城县,二团归白水县,蒲城剧院演员训练班全分给了澄城县,原分在一团和二团的澄城老演员又回到澄城。自此,澄城人民剧团恢复,演职人员以训练班学员为主体,澄城得到了三个县的优秀学员,一时间,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年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给澄城人民剧团分配了几个好学员,剧团立即排演了《杨门女将》和《红娘子》等大型剧目。澄城戏曲发展的人民剧团时期,是蓬勃发展的向上期。

年渭南专署对戏曲管理体制调整改革,成立了渭南专区戏曲管理委员会,澄城人民剧团和潼关剧团合并,组建了渭南专区秦腔五团,驻地为澄城。秦腔五团时期应是澄城戏曲发展的辉煌时期。

首先因为秦腔五团有一个优秀强大的演员阵容。经历史的沉淀有三支演艺人才队伍相聚秦腔五团。一支来自原澄城剧团的优秀老演员,如朱润民、姬殿国、白珍奇、韩成民、梁建华、田艺胜、党美珍等,他们仍然在舞台上尽展风采。另一支是潼关剧团合过来的优秀演员白秋菊、林巧凤、彭艺中等。戏剧专家王绍猷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评价“白秋菊,春风飞花,秋月扬辉”,“林巧凤,冲破黑暗,爽朗气清”。说白秋菊能文能武,能唱能舞,是难得的复合型戏曲表演人才。秦腔五团演员还有一支是来自蒲城演员训练班毕业的学生。他们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功底扎实,艺术素养高,成了秦腔五团舞台上的主体力量,担负着主要的演出任务,受到群众的认可和赞誉。比如:张进学工须生,声情并茂有感染力;马冰侠的旦角,唱腔激情苍劲,穿透力极强;雷章才的生角功夫实在,表演到位;祁胜文以武生见长,干净利落;张秀云的旦角功夫到家,水袖传神;李金莲生角嗓音清亮,角色塑造就在唱腔的表现中;陈乐山更是被誉为“渭北猴王”,代表作为《挡马》《盗扇》两出金牌戏,得奖剧目《收悟空》更精彩。还有一个奇才董贵生本工丑角,却凭借天赋另辟蹊径,自学成才,成为一级舞台美术师,获得国家和省上多项作品奖。秦腔五团的辉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管理运行上下气力。秦腔五团重视从“编、导、演;美、音、光;舞、乐、教;服、化、道”等全方位提高,加强正规化建设,收效显著。秦腔五团启用了现代的好导演,使演出剧目的呈现和质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演员练功训练和剧目排导方面,重用了京剧教练,增强演员素质和剧目内涵。武功教练康建洲就是个京剧教练,他特别注重把子功和架子功的基础训练,悉心执教,严格要求,给每个演员打好功底。秦腔五团演员业务素质快速提升,康建洲教练应记头功。他排导的大型武打戏《湘江会》《火烧七百里》让当时渭南地区各专业团惊讶和羡慕。

秦腔五团得到省戏曲剧院的鼎力支持,剧目生产更新快,演出了不少上乘的剧目。我记得,秦腔五团在西安西关戏曲剧院的实验剧场挂牌演出秦腔《白毛女》,演了40多天,场场满座。还有,不可忘的,秦腔五团几位负责人高新中、于树人、韩成民、彭艺中等。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秦腔五团解散。据说年和恢复剧团后,招了两次随班学员。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