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李全庆到我们村任教时,是骑着马来的。他骑在马上的情景,我还依稀记得,觉得他很威武的样子。

这是一九五二年的事情。先生来了后,学校的教育开始正规化了,学校也不叫书房了,而有了正式的校名:“澄城县第七乡露井庄初级小学校”。那个时候的乡下学校都是复式教学。先生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其他年级的学生就上自习。先生要求很严格,对上课的和自习的年级都会提出要求,布置任务。之后他要一一地检查完成的情况。有谁完成的不够要求,他会留到学校不让回家,直到任务完成。

先生的教学和旧书房的教育不一样。旧书房只教学生学国文,而且是读死书,死读书。先生是语文、数学、常识、体育、音乐都给学生教。他的毛笔字写的好,给我们每人写一张格子,我们再拓着他写的格子写大仿。写完一张大仿还要在空白处再填写小字,要把一张纸写的满满的用尽用扎。为了叫我们练字,先生要求每人准备一个习字沙盘。我们那里没有沙子,我们便把细土用箩子箩一下装在木碟子里,用一根小木棒削成笔,在碟子里的土面上写字。写完后把碟子摇一下再写。这个办法既练了字,又节约了费用。

先生教我们唱歌。但他也是初学,还不太精通乐理,经常走音跑调地唱不好。於是,他就请王家庄的杨先生给我们教,他也跟上学。后来他是先跟杨先生学,学会以后再教我们。他教给我们的歌还不少,现在连歌名都记不起来了。但有些歌词还记得,像:“南京到北京,哪一个不闻名,人民的领袖就是那毛泽东”等。先生不仅教我们唱歌,还教我们体育和游戏,组织我们训练队列,玩捉小鸡、丢手绢,排练我们打花棍。我们的花棍队还参加了乡上在露井中心学校的表演比赛。

先生还常常组织演讲练习。他把全校学生集合在教室,然后确定一个主题,让大家发表意见。发言的同学站在讲台上演说。我的一个堂弟最爱发言,他大方、不害羞,有时还带点幽默,常常受到李先生的赞扬。这不仅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想品德修养的培训。

李先生作风朴实,平易近人,从不摆文化人的架子。村子里的人都很尊重他。他在学生家庭轮流吃饭。每个家庭都会用心尽力为先生做好饭,包饺子、搓麻食、蒸菜卷,尽量地变着花样不重饭。即使有谁家的饭食弱一点,他也是高高兴地用餐,从来不嫌长道短。学校设施落后,没有专门的教师住房。就在教室盘一土坑供他住宿。冬天村子拉些煤,给先生生一个通坑的炉子取暖。先生为人谦和,又乐于助人。每到晚上村子里就有人到学校向先生请教问题或唠嗑。村子里谁家遇上红白喜事,请他写个对联呀什么的,他总是有求必应。那些年农村的人几乎都剃光头,先生也剃了个光头。一些有文化的青年人开始留头,叫留个洋楼。当时还有个顺口溜:“戴眼镜的爱看报,补金牙的爱笑,留洋楼的不戴帽,……”。先生也想留个洋楼,但犹豫不决。他便找杨先生商量。结果是他俩个一起留上了洋楼。先生本来长的就周正,浓眉大眼,留了洋楼以后,看起来有了洋气,更青春,更精神了。

我们上完三年级时,先生说我们几个人年龄小,让我们再读一遍三年级。后来他被安排进修学习去了。新来的先生也姓李。新来的李先生看我们几个学习还行,便让我们跟上四年级一起去考高小。结果我和拴劳等还给考上了。这样,我们便沒有上四年级就上了五年级。那时,一至四年级算是初小,五、六年级算高小。高小要到王庄镇去上。后来,李全庆先生还回到村子来过,得知我们跨年级上了高小,他也很高兴,还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李全庆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现在已经不在人世了,我很怀念他。

作者简介:王化文,陕西澄城人,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多年。长期坚持业余写作。

主办: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编:赵粉绒

本期编辑:郭婉怡

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5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