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战壶梯谱红色华章
——探访澄城县澄合战役旧址
青山曾留迹,登临忆战场。4月13日,采访团一行驱车前往澄城县探访壶梯山战役旧址,在县城西北部的冯原镇,顺着蜿蜒的公路向北前行,不多时便来到了壶梯山。 壶梯山山高96米,山顶海拔米,因其形似水壶,状如阶梯而得名。它是澄城县与黄龙县分界线上的咽喉要地,是连接陕北革命根据地与关中地区的交通要道,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探访中,淅淅沥沥的春雨随风而至,山间草色朦胧,还未长满绿色枝叶的树木,在周围黄土的衬托下被裹上了一层黄绿相间的光晕。 壶梯山是澄合战役主战场,当地人也称之为“壶梯山战役”。在壶梯山西南处山腰上的广场上,一座红色的纪念碑威严地矗立在中央,上面写着:“壶梯山战役纪念碑,一九四八年八月,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习仲勋、张宗逊、王震,战斗英雄杜立海、张富清,歼敌万人,解放三县,开辟西北战场”。置身当年战场旧址,73年前那战火纷飞的场景仿佛又回到眼前…… 年7月底,国民党整编第36师进攻冯原镇,在壶梯山周围正面宽12公里、纵深长6公里的地域,构筑要点式攻防体系。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8月8日拂晓,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集中五个纵队的兵力分别担任主攻壶梯山,狙击、牵制敌第1师、17师和38师的任务。其中,第二纵队在司令员王震将军的率领下分途主攻壶梯山。 壶梯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敌军又多修明碉暗堡、矮墙和外壕,妄图负隅顽抗。西北野战军的战士们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在8日下午4时向驻守壶梯山的国民党军发起总攻。经过75分钟的浴血奋战,英雄排长杜立海,冒着枪林弹雨,捂着负伤的肚子,把胜利的红旗插在壶梯山的制高点。 接着,西北野战军的战士沿公路乘胜追击,于9日上午7时,消灭逃至王庄镇杨家洼村的国民党军第36师师部的残敌,当日中午便攻克了敌军占领的刘家洼、良周村据点。10日7时收复澄城县城及茨沟以北地区。13日,苟延残喘的第36师残余被迫退守大浴河以南的寺前、韦庄、永丰一带,至此,西北野战军在澄合战役大获全胜,共歼敌人,击毙敌第36师副师长朱侠,俘敌第36师参谋长张先觉等4名少将。 壶梯不老,英雄常在。澄合战役中,我军第7师第19团副团长李剑等名优秀战士血染壶梯,为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的老英雄张富清就是在这场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澄城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郭西峰介绍道,张富清在澄合战役中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一个、歼敌两名、缴获机枪一挺,巩固了阵地,使后面部队顺利前进,获师一等功。 据郭西峰介绍,这次战役一举歼灭了进犯延安的国民党军第36师主力,牵制了国民党对华东等其他战场的兵力增援,有力地配合了淮海战役和陈赓、谢富治兵团进军中原,实现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与此同时,巩固扩大了黄龙新区,积累丰富了平原攻坚作战经验,为继续发展外线进攻,继而进军关中并解放西安、解放大西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年澄合战役旧址被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评为渭南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这片红色沃土不断提醒着前来探寻红色足迹的后人们,要不忘历史,不忘先辈,不忘初心,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来源:渭南日报记者王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