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亲的软磨硬泡下我们还是走上了回家的路。早上六点出发,八点钟已经到了渭南市。吃了久违的时辰包子,匆匆忙忙踏上了上塬的路。上塬的路不知道啥时候重新铺了柏油,平坦而宽阔,车走在路上面,心情格外爽朗。刚走进家门,妈的第一件事还是拿起扫帚清理院落,她显得是那么精神,像一下子年轻了十岁,犹如一个画家以大地为纸,以扫帚为笔,用满腔热情描绘着美好的前景。邻居叔看到我们回来二话不说也跟着搭伙一起打扫。我赶紧给久旱了的花树浇了水。看着熟悉、干净的院子,看着一盆盆花草,再看看结了石榴的小树和攀附在钢架上的葡萄藤蔓,眺望枝繁叶茂的大树,偶尔纷飞的燕子,仰望久违的蓝天红墙,是那么的亲切,心里感到无比的温暖。迫不及待打开南门,一片核桃树林长的正旺盛,绿皮的核桃挂面枝头,周围一圈的花椒树已经有了绿色的鲜嫩的果实,路旁的玉米已经长了一尺多高,排成了整齐的队伍,不远处猕猴桃已经有鸡蛋那么大了挂满支架。一片片,一排排,一颗颗,所有一切在生长着,一片生机盎然。走进农家小院,吃着家乡的油馍,特色小菜便有了回家的感觉。南邻居姐拿来了大黄杏,说刚从树上摘下来的咬一口分外的甜,东邻居侄女拿来了她新做的马齿笕菜馍沾点蒜水格外的好吃。看着母亲和久别的朋友坐在一起吃起了西瓜,执手交谈,也许由于他们耳背谈论的话题对不上号,说话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她们头亲切的几乎挨在一起,高一声低一声的说着,炫耀着自己的儿孙们,倾诉着彼此的思念,交流着别离的伤痛。时而泪眼婆娑,时而哈哈大笑。吃过晚饭村东健身广场已经聚集了十多个妇女,她们或坐或站,或者刚锻炼完依靠着器材,或者用小车推着小孩子,悠闲得聊着天,当见到我们时亲切得拉住了母亲的手,嘘寒问暖,热情溢于言表。看到乡亲们宽厚仁爱得笑容,真的很暖很暖。傍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路灯分外的明。远去了城市的机器轰鸣,远去了车水马龙拥堵,拿着小板凳坐在寂静的村道,三五个妇女抱一捆捋好的麦秆,抓一把折断需要的疙瘩部分和青梢部分,分别堆放,准备掐辫子编织草帽用。不干活的老人隔着一两米远距离分散开来摇着扇子,谈论着今年粮食打的怎么样,那个麦品种适合再种,谁家娃快结婚了,谁家又添孙子了,甚至谈到美国的当前局势,再不由自主赞叹一下我们国家的安静祥和。人们有一句没一句的拉着家常,惬意,自在,放松,逍遥。“卖菜了!”“卖甑糕!”清晨,被乡亲们的叫卖声喊醒,被枝头叽叽喳喳的喜鹊叫声唤醒,被母亲挥舞沙沙的扫地声吵醒。这些久违的声音是那么的熟悉,突然觉得这些声音不是那么厌烦而倍感亲切。农家人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而我忽然觉得住在家里特别适合养生。匆匆的去,匆匆的回,短暂的停留,怎么不想走了呢?故乡始终还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作者简介:韩向花,渭南市临渭区人,文学爱好者。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澄城县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笔耕不辍,作品散见于报刊和网络平台。
市华州区人,爱好文学,常有文章发于各网络平台。
*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主办: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编:赵粉绒
本期编辑:赵晓娅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