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到大对父辈、爷辈的家事不闻不问,直到去年(年)拜读了白水县政协编撰的《李象九》一书后,对李象九本人才有了新的、系统的了解,并于今年年初在一次看望健在的已84岁高龄的三爸、聊起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我爷经营饭店一事时,他才第一次向我讲起解放前后我家在尧禾镇(旧称新耀镇)经营三十年之久的二合饭店,是李象九将自家的一院街面院房无偿提供给我爷王新儿,让其开设经营食宿生意之事。“啥?李象九,那可是咱们白水乃至陕西大名鼎鼎的大人物,尤其在陕北地区名闻遐迩。他于年10月在党的领导下,以起义总指挥、代旅长的身份与唐澍、谢子长等人发动了著名的“清涧起义”,是共产党人在西北乃至我国北方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永远的红色丰碑。”听了三爸的话,如惊雷炸响于耳旁,不由我大吃一惊,怎么也没料到我家与李象九如此响当当的人物竟有如此不寻常的关系。我将信将疑。带着疑惑,我多方走访了尧禾街、百草村一些耄耋之年的知情者,搜集查阅了有关资料,与李象九的侄孙李均深入交谈,将这个不为世人所熟知的红色故事大致弄明白了。
“清涧起义”的前一年即年,29岁的李象九在陕北镇守使井岳秀部队石谦(白水人)团第一营任第三连连长,驻兵宜川县集义镇。4月,陕北军阀井岳秀命令石谦团南下配合李虎臣、杨虎城的陕西国民军与镇嵩军作战。石谦带领有李象九参加的军队转战关中腹地的澄城县、耀县等地,就在此次南下作战的任务完成后,李象九抽时间回了趟家乡尧禾。期间与我爷见了面。我爷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长得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忠厚老实,乐于行善好施,同情和帮助穷人,早已被尧禾街、百草村的乡亲们所认可和称道,加之为人低调,口风严实,做事机敏,干起活来勤奋踏实,于是在尧禾街谋生的过程中,经人介绍结识了李象九。李象九对我爷的为人处事和人品、才干比较欣赏。此后两人随着接触机会的增多,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随结拜为异性兄弟。这次李象九回乡探家,出于私人交好的缘故,又同情我爷(家族排行老五)带着老六、老七两个弟弟给别人家打短工也挣不下几石粮食的现状,更考虑自己在陕北谋事,急需招兵买马,最好是招收家乡的农家子弟,这样以后用起来比较放心,需要在老家有个联络、集结及牵线搭桥之处,而且能提供吃饭、住宿之方便,最后就将自家一处临街的院落,分文不要地交于我爷之手,让我爷经营,而李象九本人则放心地投入到陕北军队中党的秘密工作之中。为了保护商贾正常的经营及贸易,防止土匪袭扰和一些不法之人的欺侮,对外借助李象九的身份和名气,称为李象九家的饭店,但实际上的经营者为我爷。为此,经李象九提议、我爷同意取名“二合饭店”,取二人合作之意。
尧禾地处白水县北端,扼守着关中与陕北之间的交通要塞。该镇集散着南北的土特产品,是一个物流人流汇聚中心。旧时的尧禾镇,南有城门洞供商贾出入,中有戏台前的中心交易地带,在此地和东西南北及东南方向呈人型状的五条街道上,大大小小的门店林立,有各种商铺57家,其中经营食宿的饭店4家。要说人气最旺的当属二合饭店。该饭店地处该镇最当火的“白菜心”地段,门前有尧禾街标志性建筑---古戏楼(西街中心地段)。其周围每逢三、六、九集市日,南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北到的山货充裕丰富,粟米粮店,名噪远近,赶集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做生意的下馆子、谈商计,不做生意的看热闹、品尝美食。二合饭店就处在有如此浓厚商业氛围中迎来送往四面八方的客人。该饭店坐北向南,南面临街的三间门庭平时对外售卖一些粮、面、油、粉条之类的食物,再往里面走,两厢为20余间厦房,一厢作为客人食宿之用,一厢为骡马饲养之处,最里面(北边)为3孔砖窑洞,灶房有3口大铁锅,高高的烟囱常年冒着炊烟,几十层的蒸笼没明没黑的蒸馍,全院面积八、九分地大。一年四季雇长工约八、九个,旺季时雇的人要多一些。雇主我爷和其两个弟弟及全体雇员,从春到冬,年复一年,全身心地迎接着来吃住的宾客,昼夜不闲,生意兴隆。
我家因“文革”期间定为地主成分(后改为上中农)的原因,有关资料被红卫兵搜查去一把火焚毁殆尽,手头上无一手资料,加之我爷和我大伯、我爸相继不在人世,已无法了解到二合饭店自开业至抗战期间,如李象九所愿的让二合饭店发挥打听、联络、介绍尧禾一带适龄青壮年奔赴陕北投靠自己所在军队的详细统计材料,但李象九自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不断宣传和发动群众,自觉为党输送武装、人才和物资,特别是组织动员同乡、亲属参加革命的过程中,这当中的许多人自年有了二合饭店之后,均无私地给予其食宿方面的帮助,并筹集了一些费用,支援李象九所在营的部队,对后来党领导的“清涧起义”予以大力支持。同时,抗战初期,我党我军一些要人返回延安和民主人士、爱国青年、进步学生等投奔陕北根据地,二合饭店为其提供了地下交通的落脚之方便,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十八年(年)关中地区遭遇三年旱灾之前的年春天,李象九(此时为营长)之同乡、同情并支持共产党人的石谦旅长带着骑兵警卫队回到白水老家探亲,看到乡亲们恰遇灾荒之年,正是一年当中青黄不济的当口,出于素来他对穷苦百姓的天然情感,伸出援手,倾囊相助,捐出小麦石赈灾于民,之后群众自发捐款于尧禾通往县城的官道---六岔路口为其立碑,以兹颂扬其救济无数灾民的慷慨美德。期间,石谦旅长和骑兵警卫队连人带马一起,歇息二合饭店。二合饭店不仅管吃管住,饲喂马匹,支前忙后,而且还派帮工数人参与赈灾发粮的忙碌过程中,直到粮食分发完毕,对实施这次赈灾放粮活动功不可没。
李象九一生的革命生涯三次以黄龙山为根据地。李象九初办垦区,办事处就设在白水县的纵目镇。抗战爆发后,沦陷区难民纷纷逃难入陕。一年4个月时间里,垦区收容难民、灾民、伤员和残废军人2.5万人开荒生产,李象九利用黄龙与白水地域上天然相连的条件,利用安置灾民的机会,大量从白水吸收贫苦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进入垦区,如尧禾村的郑友祥,满义村的高振佰,支肥村的张银贵,恒寨村的皇甫德兴等。这些人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而这些投奔黄龙山垦区的尧禾人士中,许多人获知的信息就是因为有本村人在二合饭店当差,给其透漏的消息,有的人甚至是打着二合饭店我爷“王掌柜”的旗号去投奔李象九的。所以,二合饭店在支持李象九黄龙山垦区的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象九还与尧禾商会会长李文彦等人商议了协作办法,加强了尧禾与垦区的物资交流。李象九以二合饭店为纽带,将尧禾的日用生活品和开荒开垦急需的一些物资,通过商贩销售于黄龙山垦区,又将黄龙山垦区的林木、山货等销售于尧禾、白水地区。二合饭店就将自家的粮食、食油等(有榨油坊,在另处)卖于黄龙山垦区,又将黄龙山的一些山珍购回来当做己用,做到互通有无,极大地促进了两地商业的繁荣,满足了当地老百姓生活生产之需。
地处雁门山南面的尧禾镇是旧时一个出山口子,大荔、澄城、富平、蒲城等周边县商贾都喜欢来此经商,甚至有合阳人设的“合阳会馆”、山西人设的“山西会馆”。解放战争时期,尧禾一带处于陕北“红区”与关中“白区”的交叉地带,也是陕北边区经济贸易南下关中地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因此,尧禾最早成立由我党领导的贸易公司,就是借用尧禾集市,将陕北的宜君、黄龙、洛川、黄陵、富县、甚至延安南泥湾等地的杂粮、食盐、羊毛、木材、药材等农副土特产品及山货南运至此地,北运货物以布匹、绸缎、茶叶、瓷器和日用百货为主,在此南北货物汇集,产销见面,交易兴盛。此时的二合饭店,不仅对我党成立(通过人民解放军一野部队)的贸易公司所涉及到的商客、小贩、经纪人等提供廉价质优的吃饭、住宿服务,还充分利用李象九在陕北的影响,并发挥饭店笑纳八方来客的坐地优势,广泛接触,尽力推介,穿针引线,促成了一桩桩生意洽谈成功,从而间接地支援了陕北边区。
解放战争中陕北人民解放军大军南下的年春季的一天,二合饭店走进一位解放军军官,身后跟着两名警卫员,我爷称他为“阎首长”,一旁十来岁大的我三爸好奇地问我爷:“他是阎啥首长呀?”遭到我爷一顿训斥:“只管叫阎首长就行,别问叫啥名字,小娃娃懂啥。”随后,这位阎首长与我爷有说有笑地一起吃饭用餐,中间还对我爷说:“王掌柜,让我的一位警卫员给咱炒两个菜,让他露一手。”。果然,警卫员炒的菜色好味香。这顿饭花了两个来小时。当夜,阎首长一行人下榻于二合饭店,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离开了。写到此,我查阅资料,怀疑此位“阎首长”当为阎揆要将军(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一来阎为“清涧起义”时总指挥李象九的部下,住二合饭店顺理成章(因为二合饭店对外称李象九家的饭店);二来“阎首长”与我爷能吃饭,并敬我爷酒,若不是与李象九有关系,一个大首长怎么会随便地与一个饭店的普通掌柜如此亲密呢?因此,我怀疑是事前李象九与阎揆要已联系好让其住二合饭店,以求军事行动上的秘密和个人安全考虑;三是阎揆要自年11月至年夏任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正是陕北人民解放军南下关中、解放西安之前夕。退一万步讲,即就是不是阎揆要,但通过这件事至少证明了二合饭店与我党我军的革命情结,以及二合饭店支持、帮助人民解放军去解放全中国、打倒蒋家王朝的事实。
年初,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联络部部长范明指示该部李林初前来白水尧禾,吃和住均在二合饭店,派李象九的大儿子李明昌到国民党统治的西安送信给李象九,让其策反国民党西安党政要人、城防部队和警察届时起义,里应外合,解放大西安。三年解放战争中年9月至年5月间,中共路东临时工委(中共白水县委受其领导)、迁转多地的中共白水县委、白水游击大队和雁门游击支队,均曾一度活动于尧禾及周边地区,尤其是西北野战军(后为第一野战军)一部驻扎尧禾镇满义村土城训练期间,二合饭店尽其所能,竭力服务,在吃住等方面给予直接支持和帮助,为白水解放和解放大西北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年10月李象九由黄龙山垦区回到尧禾家乡,看到乡亲们耕种村南的田地横着一道沟,要绕好多路,且翻沟过梁,群众直叹路远难走不方便,要是能有一座桥该多好。此事群众虽呼吁了多年,苦于无钱,始终没有实现。这次李象九回来又听到群众的迫切呼吁,于是他捐出二百大洋支持群众修桥。此工程由村民出劳力不计报酬,由二合饭店免费为修桥村民管饭供餐,时间长达五个月。之后,一座横架南北名叫“津通桥”(当地百姓俗称三眼桥)的便民桥便诞生了,此桥为青石材质,地点位于今尧禾镇新街广场处,解决了乡亲们多年的行路困难,方便了群众。事后老百姓非常感激,便在路旁立了一通赞扬李象九关心群众、为百姓分忧排难的功德碑。
年初,李象九任西府宝鸡岍山垦区办事处主任。期间,李象九特意请假回老家尧禾村,为高寿的母亲举办了一次寿庆活动。李象九让二合饭店筹备,并具体承办,不但请了本县有名的艺人登台演出,而且还请了蒲城县的剧社演了几天大戏。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十里八村,成群结对,蜂拥而至,演出场面极其火爆。同时红火了邻近店坊的生意,招来了各种小商小贩,活跃了当地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产品交流和人文社交活动,为乡亲们树立了一个感恩、孝敬母亲之楷模。李象九也借这次机会表达了对乡亲们多年来对本人革命活动及家庭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次活动中,李象九不设礼簿不收礼,只是有很多人感激他多年的恩惠,送来了一把万民伞和几十通牌匾,场面十分感人。
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我爷与李象九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接触、交往与合作中,耳濡目染李象九的一言一行,不知不觉的受其影响,思想认识逐步得到了升华和飞跃。年,受杨虎成之命,李象九任白(白水县)澄(澄城县)民团指挥官,驻白水期间,多次来到尧禾二合饭店,与我爷促膝谈心,他给我爷讲共产党、聊国民党,说政治、道军事,谈目前革命形势、论未来国家愿景,使我爷收益匪浅。加之我爷开饭店受南来北往的一些进步人士思想感染,从而明白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从此,一心一意为党的革命事业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解放战争支前运动中,我爷踊跃参与,带头捐钱捐粮,得到了当时尧禾区杜朱诚区长的褒奖。年李象九曾通过别人捎话给我爷,让我爷紧跟党的社会主义改造步伐,走公私合营的道路,为将来实现公有化铺平道路。此后不久,二合饭店演变为公家居支配地位的公私合营企业。就在二合饭店即将变为公有(集体)企业之际,我爷既没有向政府提出职业上去留安排问题,也没有要求政府给几个已长大成人的儿子们安排工作的问题,一切听政府的,没有给政府增添任何困难,默默无闻的为革命做着奉献。
李象九有1个兄3个姐姐,排行最小,原名为李瑞鼎。兄长李瑞儿(又名李瑞志),其子李士林(李文昌)。二合饭店在解放前二十四年的经营中,我爷除平常与李家(李瑞儿主持家务)相互走动外,每逢春节前的腊月二十八、九日,一定会让二合饭店准备丰富的糕点和肉、酒、油、茶等作为年礼,亲自带人登门前去李家拜年,以答谢对常年在外从事革命工作的李象九及李家人的真诚感激和感谢。
年我爷辞别饭店回到百草村务农,随后于年10月去世(终年58岁)。直至上世纪的年代,我在尧禾上高中时,由二合饭店改名为尧禾食堂(已属尧禾供销社企业)仍在对外营业。如今尧禾食堂已不复存在,原地上已修盖成一处私人的院宅。
前不久,为了写好李象九的红色故事,我又一次走访了我三爸,再次谈起李象九和二合饭店,我三爸无比感慨地说:“饭店经营了几十年,赚了些钱,但你爷没有拿这些钱给百草村家里盖大房、碹砖窑、置土地,也没有给三个儿子留下多少钱财,钱都让李象九和你爷资助了共产党和穷苦老百姓。”我听之莞尔一笑,不置可否,但内心深处是欣慰的、自豪的,甚至是极其骄傲的。
“逝者如斯夫”。今天,李象九及其二合饭店的红色故事虽然已远离我们六、七十年(今年也是李象九诞辰一百二十四周年),但李象九时时处处显示出来的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尤其是他身处逆境而“牢记初心,不忘使命”的理想信念,以及一心为党、竭力为民和隐忍不发、任劳任怨、自觉革命的优秀品格,将永远存留在他的家乡,并将继续发扬光大。
王明生,白水县尧禾镇百草村人,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厅局级领导干部,高级经济师,研究员,白水县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有关报刊及网络媒体。
*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扫码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