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县

林光宫位于古甘泉山,风景秀丽,又名甘泉宫、云阳宫,现距离淳化县二十五公里。林光宫始建于秦,汉又扩建。在林光宫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共有九处印匋抑印于这些瓦片之上。在林光宫附近考古发现了古墓群,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制器皿,现藏于淳化县博物馆,其中更是发现了28处印匋遗迹。

因为这些墓葬和林光宫的时代是战国秦至汉代,故而在印匋上也是如此。姚生民先生就指出这些器物与其他秦代器物的特征基本相同,故而将这批资料的时代定为秦代,但是下限不晚于西汉初期。鉴于风格与秦王朝的风格相一致,故而将淳化县出土的36枚印匋定为秦印匋。

秦东陵

秦东陵位于韩峪乡,在秦时期属于芷阳,是秦国王室陵墓。秦史中有“葬于芷阳”的记载。先后有悼太子,宣太后。昭襄王及唐太后、庄襄王及帝太后等入葬。赵化成先生就认为,秦东陵帝王陆续入葬有四十余年,先后有造陵和陪葬的时间,故而秦东陵的沿用时间应该为百年,断代为战国中晚期至秦统一。

在秦东陵共出土采集到22枚印匋,都是抑印在生活器皿之上,有些已经残缺,只剩器片。虽然秦皇室成员下葬时间非常明确,但正如赵化成先生所言,不能确定陵园出土的陪葬墓是何时入葬,故而这批印匋的时代只能暂定为战国中晚期至秦统一。

甘肃省崇信县

甘肃崇信县,位于秦最早的封地内,在岐西之列,也是秦人最早活动的区域。秦人在封诸侯之前就发源于此。上世纪90年代的考古征集中,有一大批陶文在内。陶荣先生著《甘肃崇信出土的秦戳记陶器》一文中对其做了深入研究。这些印匋陶器除了四件情况不明外,其余均有详细的出土地点,故而可以很清楚的对其断代。

这批印匋共42枚,本文根据袁仲一和刘钰编著的《秦陶文新编》收录20处。这批印匋皆是抑印于陶制器皿之上的,根据陶荣先生的判断其时代应为战国中期到秦秦统一。

澄城县良周村宫殿遗址

澄城县是历史名城,秦时在这里设北征县,意在向北挺进。在澄城县良周村有大型建筑遗址,上世纪90年代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该遗址的始建年代应在战国晚期至秦,是秦在关中东部的一处重要建筑遗址。在调查报告中也说明,汉后来对此宫殿加以修葺,用作行宫。

该遗址的遗存主要为建筑材料,在这些建筑材料中发现印匋18枚,都是抑印在瓦上的。虽然该遗址沿用至汉,但是根据调查报告中的资料表明,这些遗物都是属于秦的。虽然不能确定这批印匋的绝对年代,但对这批印匋的大致断代也应定为战国晚期至秦统一。

宝鸡市陈仓区镇南湾

宝鸡旧时属于周的王畿之地,后平王念襄公护送之功,便将岐西之地赐于襄公,秦乃建国。宝鸡在秦建国之初就属于秦的辖地,秦的王城在孝公迁都咸阳之前都属于宝鸡境内。故而秦的遗存非常多。本世纪初,在宝鸡市陈仓区镇南湾发现秦建筑遗址。据袁仲一与刘钰合著《秦陶文新编》一书中考证此建筑遗址为秦的离宫,大致年代当为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时期。在此遗址上发现大量建筑材料遗存,其中有印匋14处。这批印匋有明显的秦的风格,且印文内容与秦史吻合,故而认定这批印匋为战国晚期至秦统一的遗物。

陕西兴平县侯村秦汉遗址

兴平县侯村遗址是一处多地层遗址,上至龙山文化时期下至汉代遗址,绵延数千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考古调查活动中,发现了秦汉时期的建筑遗址。根据《陕西兴平侯村遗址》一书中阐明,该遗址是在秦离宫的基础上修葺而成的汉黄山宫遗址。袁仲一与刘钰合著《秦陶文新编》一书中根据出土陶文,更加确认其时代应为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该遗址共出土了印匋7处,都是抑印在建筑材料之上。这批印匋的风格与秦印匋的风格相符,应定为秦印匋,时代根据建筑年代上限应为战国晚期,下限当属秦统一。

其他地区

以上是秦印匋的主要出土地。还有一些地域虽也有出土,但出土量较少,故列为一处。陕西陇县店子街秦墓出土印匋3处,皆是抑印于陶制器皿之上,时代判定为秦统一时期。陕西商州孝义乡出土印匋2处,也是抑印于陶制器皿之上,时代为战国秦到秦统一之间。陕西黄龙县文化馆藏有出土于黄龙县的印匋2枚,戳印于陶制器皿之上,时代为战国秦至秦统一之间。

陕西扶风县文化馆,藏有5枚出土于扶风县的印匋,抑印在陶制器皿之上,时代为战国秦到秦统一之间。陕西眉县白家遗址出土了战国秦至秦统一之间的生活器皿,其中有一处印匋遗迹。陕西清涧李家崖遗址出土了秦代印匋,其抑印载体为生活器皿。陕西岐山王家嘴从村民处在征集带有一印匋的陶器,时代为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件秦统一时期带有印匋痕迹的陶制器皿。河南出土18枚。

其他地区出土的印匋共33枚,主要出土地为陕西关中地区,少数为甘肃、河南和湖北。时代为战国秦至秦统一。有明确出土地的印匋枚,按照出土量的多少分成十一个出土地。不难看出秦印匋的出土主要集中于秦的几个主要城市以及陵园周边。与史料中战国秦的属地范围吻合。

大致四个出土区域,第一是秦都城咸阳及其周边遗址,包括阿房宫,西安地区以及林光宫遗址,这是出土印匋量最多的区域。第二为秦始皇陵园区及韩峪乡还有秦东陵,这里的出土量可相当可观。第三为战国秦之前的封地范围包括宝鸡,甘肃,这里是出土较为少的区域。第四就是其他地区是秦统一前属于他国的地区,比如湖北,这里是出土最少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区域,由于在都城附近,秦民与秦贵族的人口众多且日常生活活动较为频繁,对陶制品的需求量大,经济较为发达,商业活动频繁,故而这里的印匋出土量最多。第二区域因为是秦皇室陵墓,在修建时需要大量的陶制建筑用品以及陶制陪葬用具,且修陵人员以及祭祀人员的生产活动也会产生大量的陶制器物,故而这个区域的印匋出土量也不容小觑。

第三个区域为秦旧都所在区域,这个区域由于都城搬迁导致人口减少,商业活动也不如新兴都城那么繁荣,故而遗存大多为行宫或者为小型墓葬群,这些地方相对于都城和王陵,对陶制品的需求量小,故而印匋的出土量也小于前两者。第四个区域为秦征战六国所得区域,由于秦的享国时间较短,虽在全国推行了统一制度,但由于这些地区的民众对于秦文化还未完全接受,所以对于具有强烈秦文化元素的印匋也未能普及开来,所以出土量很少。

可见秦印匋的出土地点,与当时的地区人口密度、地区繁华程度、地区秦化程度以及君主意志有着密切关系。可以通过这些因素来有方向的推测秦陶文的出土地;我们也可以从秦印匋的出土来反推当时的该区域的这些问题,这对于历史研究有着很大的作用。

关于秦印匋的时代问题,这批秦印匋主要是战国中晚期至秦统一时的遗物。因为这里讨论的是有明确出土地的印匋,故而可以根据考古报告以及秦墓典型和随葬器来确定出土印匋的时代。同样也可以由印匋来反推该墓葬的所说时代,推断主要依靠印面文字本身以及整个印匋的风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