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康翔宇
被誉为考古界奥斯卡颁奖盛典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于年3月2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上,入围终评的全国二十个考古项目经过28日一天的项目展示汇报,以及29日上午终评委员会评审、投票,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最终确定。河南省唯一入围终评的荥阳官庄遗址两周及汉代手工业作坊遗存,遗憾错失十大。
据了解,本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以历史、艺术、科学三大价值的全新认识为宗旨,通过交流、展示、提升三个途径,引领中国考古学前进的脚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获悉,进行展示汇报的20个终评项目在展示过程中纷纷使用创新手段,不仅有使用彩色航拍图像展示发掘区情况,有3D动画展示遗迹形态和地层堆积,有高清特写表现遗迹遗物细部,有生动有趣的手绘漫画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更有用出土编钟编磬演奏的乐曲,为传统的展示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
终评会所采用的创新公众互动模式,与社会媒体平台紧密合作,使广大网友更加直观、广泛、迅速地发现家乡周围的考古遗迹和重大发现,增强了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文物保护机制创新也是此次入围考古项目的突出特点。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终评会上表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价体系、规则程序日益规范完善,社会参与的渠道也更加广泛多样,十大考古已成为文博行业社会认可度最高的文化品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既是一年来全国考古成果的缩影,是考古工作者向公众汇报和分享成果的活动,也是在全媒体传播时代让更多公众了解民族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尝试考古成果与社会共享新模式的不断探索。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项目简介
1.广东英德青塘遗址
发掘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青塘遗址包括黄门岩1至4号洞穴、狮头岩、朱屋岩、吊珠岩及仙佛岩等多处洞穴地点,是华南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典型洞穴遗址。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处重要遗迹,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骨角器、动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标本一万余件,建立起距今约2.5万至1万年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黄门岩1号洞地点发现的蹲踞葬,是国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揭示出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的耦合关系,为华南乃至东南亚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把重要的标尺;墓葬与人骨的发现对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宗教信仰、社会复杂程度、区域现代人群体质演化及扩散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丰富的文化遗存为研究华南该阶段原始聚落形态、早期陶器的出现与传播、现代人行为的特点与多样性、区域史前文化间的关系等提供了珍贵的材料,为破译旧大陆东部现代人出现与扩散、东亚与东南亚史前文化交流、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过程中生计模式的转变等前沿课题提供了新的契机。
2.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城河遗址为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的重要城址。发现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遗存等重要遗迹。北城垣外侧发现的王家塝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缺乏史前大型墓发现的空白,完备而独特的墓地结构与墓葬形制改写了学术界关于屈家岭文化墓葬礼仪的认知。这也是在长江中游首次大规模发现史前独木棺。
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遗存等重要遗迹,从聚落形态的角度丰富了屈家岭文化与社会的内涵。这些发现表明,在距今年前后中国史前社会动荡整合的广阔背景下,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新的考古发现也为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信息。
3.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
芦山峁遗址是以四座台城式建筑群为核心,周边拱卫着大量普通居住地点和居址葬墓地的大型聚落。房址、院墙、广场的夯土中,多次发现玉器奠基的现象;在大型房址附近堆积中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筒瓦及槽型板瓦,个体超过件,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瓦。
遗址核心区的大型人工夯土台基及院落的始建年代不晚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沿用至龙山时代晚期。
芦山峁遗址是继神木石峁遗址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为认识龙山时代晋陕高原人群流动、社会变迁、中原与北方区域互动,乃至探索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料。核心区的多座人工台城及其之上构建的规整院落,似可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宫殿或宗庙建筑雏形,对于研究中国聚落、都邑形态演变和早期礼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筒瓦和槽型板瓦的发现,将中国使用瓦的时间提前至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大量玉器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其与周边地区普遍流行以玉为礼的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精神思想层面上的价值认同。
4.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
发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
吉仁台沟口遗址是目前新疆伊犁河谷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以青铜时代为主体的聚落遗址,它是伊犁河流域青铜时代晚期的中心聚落之一,为建立伊犁河流域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也为西天山地区人群的生业方式从畜牧经济向游牧经济转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对整个欧亚草原地区此类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遗址内发现了丰富的与青铜冶炼有关的遗物遗迹,是新疆史前唯一一处有明确冶金证据链的遗址,对中国新疆及至中亚史前冶金考古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价值。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使用燃煤证据的重大发现,将人类对燃煤的使用历史上推千余年,为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增添了重要的科学资料。出土的动植物遗存也为揭示生业方式的转变和早期农作物的东西交流提供了新视角。
5.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在闻喜酒务头平方米墓地范围内发现商代晚期墓葬12座,其中5座甲字形大墓,车马坑6座以及灰坑5个,共出土铜、玉、陶、骨等各类材质的文物余件(组)。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是一处拥有带墓道大墓的大型晚商墓地,对于研究商代墓葬的形制结构、葬俗、墓道功能与等级关系提供了极好的资料。该墓地应为晚商高等级方国贵族墓地,从青铜器中两种族氏铭文的差异性来看,该墓地应为匿族墓地。该墓地的发现与发掘是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不仅为匿族青铜器找到了归属,也填补了晋南地区晚商遗存的空白。墓地的大墓形制、青铜器组合和器型纹饰风格等表现了商文明演进过程的同一性与复杂性,加上该墓地所处的特殊位置,对于认识晚商文化的区域类型、商王朝西部势力范围的变迁、中央对地方管控方式和国家政治地理结构等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6.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博物馆,澄城县文体广电局
发现墓葬共4处余座,其中东区墓地3处,西区南部墓地1处。东I区墓地共发掘大、中、小型墓葬73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其中有带墓道的中字型大墓2座,大型竖穴土坑墓1座。西区南墓地共发掘墓葬44座,均为中、小型墓。从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所发现的居址和墓葬特点来看,可以确定这里是一处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及墓地。芮国,这个历史上与周王室同姓的诸侯国的最后政治中心,经刘家洼遗址的考古发掘最终得以确认。这一发现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也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地)向东周诸侯国发展演变的典型案例。不同文化传统、族系背景的居民共同使用同一墓地的现象,揭示了芮国后期民族、文化融合的真实图景,呈现出地缘国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周代社会组织、人群结构的重要材料。大墓出土的乐器组合,为我国音乐考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出土的三栏木床遗存将我国使用床榻的历史提前到春秋早期。
7.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
发掘单位:南京博物院,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张家港博物馆
通过考古发掘,在遗址西区清理了南朝至唐宋时期的道路、灰坑、水井、水沟等遗迹,在遗址东区发现了唐代和宋代的河道、木桥、房址、水井、仓廒类等诸多遗迹,提出了黄泗浦河为唐宋时期江南地区入江的主干水道之一,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曾为繁华的港口,在江南地区有着重要历史地位的新认识。黄泗浦遗址发现了唐宋时期的寺院,发掘者认为可能与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的地点有关,是较为重要的新认识。这是目前长江下游港口型遗址的重要发现。为中外文化交流、海陆交通路线及海岸线变迁等诸多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8.河北张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
发掘单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崇礼区文广新局
太子城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四台嘴乡太子城奥运村,经勘探与发掘,确认该遗址为一座平面呈长方形的城址。城址南北米,东西米,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现东、西、南三面城墙存有地基,墙外有护城河。河北张家口太子城遗址是目前唯一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是金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这是迄今发掘面积最大、仅次于金代都城的高等级重要城址。根据考古新发现并结合历史文献,推定此遗址很可能是金章宗夏捺钵的泰和宫。其双重城垣选址理念,主体建筑呈中轴线分布、前朝后寝的布局等对金代捺钵制度、行宫选址与营建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编号七尺五四尺五三尺的鸱吻分别对应城内不同等级建筑,与《营造法式》记载完全吻合,是金代官式建筑研究的重要资料。尚食局款定瓷、仿汝窑青瓷、雁北地区化妆白瓷等组合的确认,极大地推进了金代宫廷用瓷制度的研究。
9.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
发掘单位: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范家堰遗址规模宏大、布局规整、轴线清晰、性质明确,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经过大规模考古发掘、保存极其完整的宋代衙署遗址。结合历史文献推断,该遗址应为年南宋四川制置使余玠修筑钓鱼城时所徙的合州州治。范家堰遗址是钓鱼城的政治军事中心,符合中国传统衙署建筑规制,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山地城池特色,丰富了宋元时期城市考古的资料。这为研究我国宋代城市与衙署建筑、古代园林及宋蒙(元)战争史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遗存。遗址出土的铁雷是世界中古史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代开创阶段的重要见证。
10.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
发掘单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年7-9月开展庄河铁质沉船遗址专项调查工作,在连续抽沙20多天后在泥下5.5米深度找到經遠舰铭牌,由此确证庄河铁质沉船即是北洋海军在甲午黄海海战一役中沉灭的经远舰。这一发现首先是平息了经远舰沉灭地的争议。在此之前,沉灭地有大鹿岛、庄河、海洋岛等多地的分歧,而此次随着經遠铭牌的发现,最终确证经远舰沉灭于庄河老人石(旧称虾老石)南面,与民国《庄河县志》的记载舰在虾老石东八里许基本吻合。经远舰是继致远舰之后,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首次发现了北洋海军的舰铭牌,并首次明确了其材质、工艺及安装方法。甲午海战是木质风帆战舰被蒸汽机装甲战舰取代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经远舰是德国设计制造的装甲巡洋舰最早实例之一。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海军发展史和世界海战史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该项目提供了浊水海洋环境里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开展水下考古的成功案例,为以后大型沉舰遗址的调查、清理与展示工作提供了借鉴。
来源:大河客户端实习编辑:王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