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渭南实践——我市夏粮生产勇夺全省“四项第一”背后的故事
渭南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渭南市今年夏粮收获面积万亩,总产量达到万吨,总产较上年增长4.7%;富平县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吨半田”亩产.46公斤。渭南市夏粮种植面积、总产量、总产增幅及高产创建勇夺陕西省“四项第一”。
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小麦病虫害偏重发生的年份,渭南市的夏粮增产增收实属不易。连日来,渭南日报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将这些来自粮食生产一线的平凡故事呈现给广大读者。
技术服务全程托管河滩地变成大粮仓
大荔县地域辽阔,黄渭洛三河交汇。20多万亩河滩地对全县粮食的增产增收举足轻重。韦林镇庆丰村的渭河滩地上,长势喜人的秋玉米一望无际。这片规模上万亩的高标准粮食生产示范田,由大荔县农技中心全程技术托管,这里是他们推广先进技术的试验田,也是农技人员大显身手的责任田。农忙时节,技术员起早摸黑,天天上班都在地里。播种施肥除草打药每个环节都不马虎。托管第一年,小麦就喜获大丰收,亩产上千斤。村民高智斌兴奋地说:“县上的技术员对庄稼比咱还上心,家里的地托管后,河滩地变成了大粮仓。投入差不多,自己不操心,每亩还多收斤粮,两个孩子出门打工,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记者在渭南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近年来,渭南市上下持续加大项目投入力度,积极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共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亩均增产粮食达到公斤左右,为今年夏粮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病虫害统防统治达45%飞防队无人机保驾护航
渭南市农技中心植保站站长刘艾英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渭南,几十年一直奋斗在病虫害防治的第一线。她和她的团队就是庄稼的“医生”,病虫的“克星”。在前期多次多点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预测今年是小麦条锈病和红蜘蛛偏重发生年份。他们提前制定了精准科学的防治预案,市上领导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在陕西省率先建起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机制,统防统治布下“天罗地网”,紧急拨付预备资金用于防治。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节和重点区域,技术人员进村入户、病虫害防治现场会开到田间地头、专业飞防队大显身手、植保无人机昼夜作业,今年渭南市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到了45%,创历史新高,为夏粮增产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吨半田”创全省新纪录“渭麦9号”成功通过国审
今年夏收,富平县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吨半田”打响丰产丰收第一炮,经过专家组现场鉴定,亩产.46公斤,创陕西省高产示范田单产新纪录。这30亩“吨半田”就建在富平县满绪家庭农场。
“麦在种、秋在管”,播种时节很关键。王满绪感慨地说:“去年10月13日下午,富平县农技中心副主任张文彦给我打电话,说天气预报显示明天有雨,得连夜晚赶紧种麦。”撂下电话,他们6点半进地,11点刚种完,天就开始下雨,连续下了6天。“如果当时没种上,就错过高产播种期,肯定不会有今年的好收成。”王满绪说道。
6月9日,喜报传来。渭南市农科院选育的“渭麦9号”成功通过国审,为渭北旱塬小麦稳产高产提供了优良的接续品种。
成果来之不易!年以来,这个优秀的科研团队连续18年心血浇灌,协力攻关,无论雨雪风霜、酷暑严寒,他们驻守麦田,观察抗旱、抗寒、抗倒伏情况,把青春年华全部奉献在粮食生产的第一线。
今年夏收,专家组对澄城县王庄镇李家洼村“渭麦9号”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百亩高产示范田进行实产验收。测产结果:“渭麦9号”平均亩产.2公斤,创陕西省渭北旱塬高产水平。
陕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睿对“渭麦9号”情有独钟,“渭麦9号”播种、拔节、扬花、收获的关键环节,他准时到示范田查看,现场指导。看着阳光下泛起的滚滚麦浪,张睿满心欢喜地说:“麦秆、麦叶、麦穗黄亮,麦节青绿,达到标准的‘三黄一绿’,这真是一条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黄金大道。”
人努力,天帮忙,科技带来丰收粮。据渭南市种子管理部门介绍,因地制宜,科学选配,近年来“西农系列”“晋麦系列”“伟隆系列”“周麦系列”等新优品种得到广泛推广,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托管公司牵头示范种粮大户成为主角
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先进农机的规模化作业,加上市场杠杆的有力调节,单家独户的粮食生产模式效益低下,逐步被时代淘汰。在渭南,绿盛现代农机科技公司等大批涉农企业快速崛起,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新兴的粮食生产主体。
“这20亩壕沟没人要,我接手的时候亩产不到公斤,经过改造,第一年提升到公斤,第二年公斤,今年公斤。”蒲城县荆姚镇新城村种粮大户许增顺说道。
许增顺的做法是上农家肥,将牛粪、鸡粪堆放,经过两年腐熟发酵,然后上到地里。通过改造,贫瘠壕沟变成了肥沃良田,许增顺信心满满地说:“明年一定还会增产!”
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采访中记者看到,不少沟坡地、撂荒地、生地、退化老果园,经过改良改造种上了庄稼。
将秸秆、杂草、枝条、牛粪、猪粪、锯末、医院剩余的中药渣、工厂废弃的边角料等粉碎加工,精心搭配,做成秸秆有机肥、中药渣有机肥,临渭区碧野秸秆综合利用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改良土壤上千亩。他们和陕西省农机研究所携手合作,有机肥生产线已经启动建设。合作社还设立秸秆收储银行,农户用农作物秸秆、果树枝条可以兑换有机肥上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改善了土壤环境。用了两年秸秆有机肥的朱建红做过试验:“同样一袋小麦,上了有机肥的称重是55公斤,没上的只有50公斤,这就是差异。”
上什么肥,怎么上?每年,县上的土肥站对土壤进行测试,引导农民缺磷补磷,缺钾补钾。村里卖化肥农资的小卖部也把土地分成片进行测试,缺什么就进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记者了解到,全市共设置耕地质量监测点个,测土配方施肥面积.94万亩,技术覆盖率达96%以上。
种粮食成为高级农艺师0亩彩色小麦获丰收
大荔县赵渡镇的马淑娟和朋友一起成立大荔县安赐科技有限公司,在黄河滩流转了0亩地,做起了新型职业农民。靠科技种田,马淑娟挤时间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修,拿到了高级农艺师证。在农机托管模式的基础上,她又引进滴灌技术,力求做到旱涝保收。小麦今年亩产突破公斤,吸引了周边的农户纷纷前来取经学习。向土地要效益,她把秋玉米做成青贮饲料卖向省内外各大牧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成为马淑娟这样新型职业农民的标配。
临渭区故市镇楼史村种粮大户赵占红,依托自己创办的合作社托管着附近农户的土地,做着订单农业,给五得利面粉集团供应高筋小麦。有着多年管理经验的赵占红深知优质才能优价的道理。凭着品质好的底气,他经营的小麦远销河南、甘肃等地。
“现在种粮不是靠下苦,关键要讲技术,今年的宽幅沟播,每亩种子用量能节省3到5公斤。小麦春灌后,长势特别好,无缺苗断垄、疙瘩苗现象。”合阳县城关街道办安阳村种粮大户王培学说,自己在外打工20多年,现在选择回家包地种粮一定要种出个名堂来。王培学先试种30亩做对比,他说,宽幅沟播将深松、旋耕、施肥、播种、镇压6道工序一起完成,省工、省时、省钱,提高了播种效率,增产效果明显。今年要全部采用宽幅沟播。
合阳县洽丰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爱民表示:“宽幅沟播的小麦,个体营养足,分蘖多,成穗率高,千粒重量能增加3到5克。”
宽幅沟播是省市主推的一项小麦播种技术,全市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1万亩。合阳县11台宽幅沟播机,播种小麦1万亩。经市农技推广中心测算,增产幅度水地可达10%、旱地15%左右。看到宽幅沟播的好处,今年8月该县群众已自发订购宽幅沟播机69台。
张爱民经营小麦种子几十年,有着强烈的科技意识。他多年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单位技术协作,将小麦最新的品种和技术引进合阳。今年采取托管服务和订单农业结合的模式,种植的0亩彩色小麦喜获丰收,亩产达到斤。
看着粮库里紫色、黑色、红色等各种小麦,张爱民高兴地说:“5年多来,反复对比试验,彩色小麦终于在合阳成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合作社的彩色小麦食品加工产业园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科学技术就是“金扁担”
大荔县明堂农机秸秆专业合作社经过近10年快速发展,目前拥有多台大中型农机,每年托管服务耕作面积达10万多亩,今年6月合作社参与协办了全省夏粮收获减损农机现场会。
该社理事长郝明堂说:“我们和种粮大户无缝对接,从种到收通过合作社的专业托管服务,粮食大户亩均减少机耕、种子、人工等投入50元以上,平均单产公斤以上,亩均增产10.7%。”
现代农业智能技术让农民种田更轻松。通过卫星定位,植保无人机能适应各种地形喷药、施肥、授粉。时下,全市拥有植保无人机多架。临渭区全力推行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95.4%。
渭南市福康大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姬有信说:“去年我们售出植保无人机多架,培训飞手多人。全国‘金牌飞手’成致远现场操作,植保无人机完成1亩地施肥工作仅需1分钟,作业效率是人工作业的70倍。”
今年夏收,渭南15万台农业机械、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多名农机手参加“三夏大会战”,小麦机收减损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机收率达到99%,在陕西省遥遥领先。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学技术就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金扁担”!“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粒汗珠摔八瓣”的粮食生产图景成为历史。专业公司和种粮大户牵头示范,大力实施农机农艺融合、推进“互联网+”农业,正在重构粮食生产的新格局,为渭南现代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来源:渭南日报
记者:雷水潮张晓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