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国原先只是一个西陲小国,后来在一代代秦国君臣的努力下使秦国日益富强起来,最终当接力棒传到秦始皇手中时由他完成了秦国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夙愿。《过秦论》中所谓“奋六世之余烈”是指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这六代君主。事实上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秦国立国之初,那么秦国崛起道路上有作为的杰出君主并非只有六代。
非子
据《史记》记载:秦之先祖为先贤皋陶、伯翳(伯益),本为古部落首领少昊后裔,为“嬴”姓。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华夏部族联盟的共主之位是实行禅让制的,到了大禹时期各部族推举伯翳为大禹的接班人,但大禹之子启破坏禅让制,杀死伯翳,开启了家天下的历史。嬴姓部族在首领伯翳死后被开创的夏王朝打压,被迫从今天的山东地区向西迁徙,逐渐来到今天陕甘交界一带。商汤灭夏时嬴姓部族趁机报复夏朝,为商汤建国立下功劳,于是被商王朝提拔重用。
商朝末年纣王麾下的以勇力闻名的蜚廉、恶来父子就出自嬴姓部族。武王伐纣之后嬴姓部族作为商朝贵族被清算,因此由商王朝的贵族沦为周王室的牧马奴隶。周孝王时期(前年―前年)为了振兴王室,抵御北方戎狄的侵扰,选择汧水、渭水之间这块土壤肥沃的天然牧场大肆繁殖马匹。周孝王对这件富国强兵的大事十分重视,每年都要去牧场检阅一番。有一年周孝王前往巡视马匹饲养情况,从牧场中一位犬丘人那里得知嬴姓部族的非子极会养马。
周孝王立即命养马的小臣带非子来见。当周孝王问到养马之道时非子对答如流:对马匹的调养、训练、繁殖和疾病防治等都能说出一套高超的办法。周孝王听后十分高兴地让非子到汧水、渭水之间主管马匹。非子受命之后处处尽职尽责,没过几年时间马匹数目大大增加,而且养的马雄峻无比,周孝王每年来看都非常满意。周孝王为了奖赏和表彰非子的功劳就把秦地赐给了他,让他再延续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想那非子不过是牧马奴隶出身,如今却获得王室提拔成为政府公务员。
不过非子作为最基层的干部还是干的养马这一老本行,这就好比是孙悟空被玉帝官封弼马温。此时非子只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既不是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这时的嬴姓部族摆脱了奴隶身份,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封地,然而秦嬴部族的封地在这时还算不上是一个诸侯国。严格意义上这时还没有秦国的概念,非子也还不够格被称为国君,充其量不过是秦嬴部族的族长,只不过是后来秦国强大起来以后才追封这位始祖为开国之君。
秦庄公
想当初秦嬴部族不过是一个为王室养马的部族,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时谁又能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养马部族后来能建立自己的国家呢?谁又能想到这个由养马部族建立的国家会成为最终结束春秋战国时代一统天下的胜利者呢?尽管别人都想不到这点,不过秦嬴部族的历代首领们可从来不曾放弃做大做强的希望。到了第四代族长秦仲时正赶上周厉王倒行逆施,引起了许多诸侯国的叛变,而西方的少数民族西戎也加入反叛周室的行列。
公元前年周宣王继位后命令秦仲讨伐西戎,秦仲率兵急匆匆地杀向西戎。这时秦的军队根本不是数百年后那支令人胆战心惊的铁血兵团,结果孤军深入的秦仲被西戎打得大败:连秦仲自己也战死在沙场。西戎在斩杀秦仲之后又大兵压境,嬴姓部族本就地小人稀,哪是强大的西戎军队的对手,不久嬴姓领地落入西戎人之手。秦仲战死、领地沦陷之后秦仲的五个儿子逃出秦国,长子秦庄公继任国君。此时秦庄公虽然有报仇的志向,却无奈只是个空头司令。
秦庄公手上没有军队、没有领地、没有报仇的实力,所以只好流亡到周王室领地。这时周王室给了秦庄公极大的支持:周王室调拔了七千勇士给了秦庄公,还配给了所需的物资给养。秦庄公凭借周王室相助的七千军队开始了他伟大而又艰辛的开拓。秦庄公是秦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首领,也是一名杰出的战士:他一生的事业都在与西戎作战。秦庄公率领从周王室所借来的七千人的军队打败了据守在秦领地的西戎军队,收复了秦嬴部族的土地。
秦庄公在位共四十四年,但在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基本上都是在与西戎作战的前线,而将朝政交给他的弟弟管理。杀父之仇、领土沦陷这样的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使得秦庄公的一生只有一个使命:消灭西戎。可以说他的一生不是在和西戎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在统率大军出征西戎之前秦庄公让他的三个儿子庄严地宣誓:“西戎杀了我的祖父,我若不手刃西戎之王就绝不归来”。这种勇武直前的精神也为后代的强秦树立了一个勇武的传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庄公就是秦国铁血兵团的缔造者和精神领袖。后来勤王辅佐周平王东迁的秦国军队正是秦庄公所一手建立的百战雄师,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由此为开端,秦庄公为秦的数百年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此时他们还并不是一个国家,连军队都是向周王室借来的,但一代代嬴秦子孙就是这样怀揣着秦庄公遗传给他们的梦想一步步走向强大。哪怕此时他们手中一星半点的资本都没有,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他们即将在华夏民族的历史舞台上演绎出一场精彩绝伦的大戏。
秦襄公嬴开
秦庄公四十四年(公元前年)秦庄公去世后次子嬴开即位。嬴开深知秦人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如果稍有不慎将会导致灭种之祸。审时度势的嬴开在即位的当年就把妹妹穆嬴嫁给西戎丰王为妻。嬴开即位后的第二年将都城迁到了汧邑(今陕西省陇县东南)。嬴开通过嫁妹、迁都这两项重大决策使秦人一方面加强了与周王室的关系,从而可以得到比较可靠的声援;另一方面东进占据汧邑膏沃之地,从而可以大力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秦嬴部族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嬴开在和亲西戎的同时悄然东进显示出了他的敏锐判断力和战略眼光。公元前年申国勾结犬戎攻打周王室导致周幽王被杀身亡,当东方强国都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势时嬴开于公于私都必须卷入这场斗争之中,因为犬戎正是秦人的世仇西戎的一支。在周平王即位后被申国请来的犬戎军队仍无退兵之意,仍在周王室的故地上肆意蹂躏,嬴开举起了尊王的旗帜率军出战,遏制住了犬戎军队的攻势,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嬴开又亲自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
要知道普天之下大国强国多了去了,而此时尚未正式建国的秦嬴部族却带头勤王抗敌。深受感动的周平王投桃报李将嬴开封为诸侯。切莫小看这个名头:秦原先仅仅是作为周的附庸,而现在封为诸侯国意味着在政治上已经是与东方各诸侯国有着平起平坐的地位,这是政治上的重大胜利。秦国作为诸侯国的一员正是从此开始。嬴开死后的谥号是秦襄公。严格意义上他才是秦国第一代正式的国君,而之前的非子、秦庄公等人的爵位都是在秦襄公正式建国后追封的。
秦的建国比其他国家晚了整整一个西周时期。虽然周王室经此一劫,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与权力,但是名义上周王仍然是天下共主。如今秦襄公获周王册封意味着拥有了合法的诸侯身份,再做什么事都显得名正言顺底气十足。周平王还给了秦襄公一个许诺:由于当时周王室领地中的岐山以西的土地统统落入犬戎人之手,周平王许诺只要秦国能把犬戎击败,那么夺回的土地就归秦国所有。国偏地瘠一直是秦之心痛,也大大限制了秦的发展。
现在周王室许诺的岐山以西的土地是周王室领地所在,是十分肥沃的土地。秦襄公的勤王义举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利益,但周平王所许诺的土地其实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此时岐山以西的土地已沦为犬戎之地,周王室自己无力收复,索性做了顺水人情送给秦襄公,这其实是慷他人之慨。可这地并不在周王室手中,周平王对此表示:这我可就管不着了。你能拿下,地盘就是你的;拿不下嘛,就恕我爱莫能助了。当然这张空头支票是有政治意义的。
有了这张空头支票就使秦国夺取岐山以西之地的行为成为了尊王攘夷捍卫华夏文明的合法行为正义之举,这样就能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不过要将空头支票变现靠周王室是靠不住了,一切只能靠自己。秦人为得到岐山以西的土地与犬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战争:秦襄公在许多方面跟秦庄公很相似:他也亲自统领秦军战斗在最前线。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年)秦国的军队兵临岐山,但不幸的是秦襄公在此时病逝于岐山前线。在他身后秦国作为一个正式的诸侯国登上了历史舞台。
秦文公
秦襄公使秦嬴部族升级成为了一个正式的诸侯国,然而由部族向国家的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实上秦国的国家机构体系很多都是在秦襄公之子秦文公在位时期得以完善的。秦文公四年(公元前年)秦文公中汧水、渭水的会合地营建了新都城。秦文公十三年(公元前年)秦国开始设立记载大事的史官,同时开始大力兴办教育使百姓受到教化。秦文公二十年(公元前年)秦国设立了诛灭三族的刑法。秦文公时代的法律尽管严酷,然而这却是秦国开始构建国家法治体系的开端。
秦文公这一系列举措使秦国的国家机器日臻完善,这也是他死后谥号“文公”的原因。不过秦文公的功绩并非仅限于文化内政方面,事实上秦文公也是一位曾立下过赫赫武功的君主。秦襄公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把周平王许给他的岐山以西之地这张空头支票变现,然而还没等他完成这一夙愿就病逝了。秦襄公未竟的事业自然就由秦文公来继续完成。到了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年)秦国终于击败西戎,收复了被西戎人占领的周王室的土地,同时也占领了部分西戎人原有的土地。
从秦庄公经秦襄公到秦文公历经三代共计七十二年的时间:秦国在这漫长的时间中由弱小变成强大,自秦文公之后到最后秦统一中国的数百年间,秦国一直保持着国力的强盛,一直是一等的强国。秦文公在击败西戎之后遵照与周王室的约定:岐山以西的土地归秦国所有,而岐山以东的土地则归还给周王室。秦对西戎的胜利意义重大:首先是政治上的胜利。秦国被周王室列封为诸侯国后急需有军事上的胜利来作为与东方强国平起平坐的资本。
当时周王室虽然威风不在,但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秦国为周王室夺回岐山以东被占领的地盘。这在提高周王室地位的同时也提高了秦国自己的政治地位。其次秦在数十年的战争中缔造出一支强大的军队:秦国与西戎开战之初秦庄公连自己的军队都没有,依靠着周王室所借的七千人的军队起家,而到了秦文公击败西戎之时秦国已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西戎本是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秦军在长期与西戎作战中也吸收了西戎精于骑射、强悍的特点。
秦对西戎的胜利使秦国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原先隶属于周王室的人民。秦文公把这片土地上原先周朝的遗民收集起来为自己所用。在春秋战国时代土地与人口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极其的重要:有了土地才能生产粮食,而充足的人口则为国家提供了劳动力和军力的保证。秦文公时代领土和人口的扩张奠定了秦国发展的基础。至此秦人靠着自己的奋发努力终于把当年周平王开给秦襄公的空头支票变现了。在此以后秦国尽管也曾一度衰落,但始终没缺席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行列。
秦穆公嬴任好
秦襄公、秦文公奠定了秦国早期的发展基础,而秦穆公则使秦国真正崛起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秦穆公在位期间广纳本国和外国的人才:从西戎招揽了由余,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相马专家伯乐及九方皋等人也纷纷慕名投奔其门下。秦穆公在这些人才的辅佐下一方面强化秦国的君权,另一方面对外参与到诸侯争霸的天下大势之中。秦穆公趁邻国晋国发生内乱的时机先后护送夷吾、重耳两位晋国公子回国即位。
一开始秦穆公试图通过扶持夷吾即位与晋国结盟,从而打开秦国向中原地区扩张的道路。夷吾为换取秦国对自己的支持就承诺在自己掌权后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然而真等到他回国即位之后却再也绝口不提此事了。不知是不是上天有意教训言而无信的夷吾:之后连续几年晋国都遭遇灾荒——五谷不收、饥民遍野,只好厚着脸皮硬着头皮向秦国要粮。这时秦国大臣普遍的态度是:我们好心好意帮助晋国平定内乱。如今他们的国君一登基就背信弃义,坚决不能拿秦国的粮食去援救一个背信弃义的白眼狼。
然而这时上大夫百里奚却说:“天灾流行总是在各国交替发生。救援灾荒、抚恤邻邦是符合道义的。按道义办事就会有福报”。秦穆公在听取两派意见后说道:“我厌恶他们的国君,可他们的百姓有什么罪?”于是秦国派了大量船只运载万斛粮食由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南)出发直达晋都绛城,通过水路将大批粮食运送到晋国,八百里水路首尾相连络绎不绝。后来秦国人在自己的史书中把这次对外援助行动称之为”泛舟之役“——完全是以应对一场战役的动员机制在安排这次对外援助行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于是遣使向晋国求粮。同样晋国也开会讨论要不要援助秦国,晋国大臣也像秦国大臣一样分成两派:一派主张援助;一派主张趁机攻秦。最终夷吾采纳了攻秦之策——他明白无误地告诉秦国使臣:粮食的没有,倒是要请你们尝尝金戈铁马刀枪剑戟的滋味。秦国使臣把这一消息报告给秦穆公后勃然大怒的秦穆公率兵大举伐晋。晋国士兵本就觉得此战自己理亏,所以都不愿出力与秦军作战,最终御驾亲征的国君夷吾沦为了秦穆公的俘虏。
如果我们以生意人的目光看待秦穆公的行为似乎很傻,因为他相当于自己出粮给自己培养了一个对手。然而秦穆公为自己争取到了一种无形的资源:晋国拿了秦国的粮草打秦国是背信弃义,秦国是在万不得已之下自卫还击。秦国无论在国内国际都是理直气壮,所以秦国的军队士气昂扬,同时列国也纷纷支持秦国。秦穆公对秦国的国家形象塑造实际上是为自己打造了一种无形资源。秦穆公的仁义美名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投奔他,而这其中就有另一位晋国公子重耳。
秦穆公为加强国家外交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政治联姻:他自己娶了晋献公的大女儿穆姬为妻,又将女儿怀嬴嫁给晋献公之孙、晋惠公夷吾之子公子圉,后来怀嬴又改嫁给晋献公之子重耳。秦国与晋国之间这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涟漪在历史上被称为“秦晋之好”。当晋国再次发生内乱时秦穆公瞅准时机送重耳回国即位。这次秦穆公顺利实现了与晋国交好的愿望。重耳回国即位后与秦国保持着相对和睦的外交关系:秦穆公三十年(公元前年)秦穆公与晋文公重耳一同出兵围攻郑国。
发兵千里之外进远征郑国表明秦国已具备东出之扩张能力。然而郑国距晋国近、距秦国远,所以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秦国很难控制这样一块飞地。秦穆公担心自己耗费兵力财力打下郑国反而会使晋国坐收渔利,所以秦穆公最终与郑国签订了对自己有利的盟约之后就退兵了。晋文公重耳死后秦晋之间的关系再度破裂。秦穆公三十三年(公元前年)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然而在经历“崤之战”和“彭衙之战”的惨败之后秦国东进之路已被切断。
秦穆公已注定没法成为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号令中原诸侯的霸主,于是秦穆公开始转而专心向西扩张:秦穆公在位期间渡过黄河占领了大行山以西的茅津,消灭了滑国、梁国、芮国。据说秦穆公灭掉了西方戎人所建立的12个国家(一说20个),由此开辟了千余里国土,至此关中之地尽归秦土。此后秦穆公又进一步攻打蜀国和关西(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周天子得知此事后特意赏赐金鼓并任命秦穆公为“西方诸侯之伯”。秦穆公这个西戎霸主因此也得以跻身春秋五霸之列。
秦献公嬴师隰
公元前年秦灵公逝世,本来太子嬴师隰理当继承秦国君位,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灵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为由夺位自立为国君(秦简公)。太子嬴师隰和母亲一起被流放陇西河谷。这年只有五岁的嬴师隰还不明白权力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他以为自己会和母亲一起在陇西河谷平静度过余生。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嬴师隰的日渐成长使秦简公对他的担忧也与日俱增,于是秦简公决定派出杀手斩草除根,嬴师隰被迫隐姓埋名四处流亡。
嬴师隰十岁那年感觉自己在秦国再也待不下去了,因为他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于是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此后他在魏国经历了29年的流亡生涯。此时的魏国正是霸业鼎盛时期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权,以法治国,国力强盛,奠定此后魏国长达百年的霸业。魏国名将吴起打造了精锐的魏武卒并率领这支铁军于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年)击败秦军,完全夺取秦国早在秦穆公时期占有的河西之地(在今陕西境内,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大片土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时的秦国朝政被世家大族把持,甚至连国君的废立也是由世家贵族做主。在被吴起重创后秦国只占有陇山以东、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狭小。在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秦国几有灭亡的危险。魏国变法后欣欣向荣的局面和秦国的亡国之危都没能逃过嬴师隰那双锐利的眼睛,也许在这段流亡岁月中他就已经开始思考秦国未来的出路了。魏国方面则将嬴师隰视为自己手中的一张好牌——毕竟他是秦国的前太子。
这一身份如果运作得当将大大有利于魏国的霸业,因而魏国给嬴师隰的待遇很优厚。这使嬴师隰得以一方面研究学习魏国的强国经验,一方面密切注视秦国国内的局势。秦简公十六年(公元前年)秦简公去世,其子秦惠公即位。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年)秦惠公去世,其子秦出子即位。秦出子即位时年仅两岁,故由其母主持朝政。由于秦出子的母亲重用她的亲戚和身边的宦官,这使得她和秦国的世家大族势力之间矛盾日益加深。
秦出子的母亲为笼络人心赏赐过多,从而使秦国的国库变得日渐空虚,因此不得不加重税率以增加国库收入,这就引起了地主和自耕农的强烈不满。一时之间秦国上上下下怨声载道。秦出公元年(公元前年)魏国当时的国君魏武侯派人告诉嬴师隰:魏国要支持他归国夺回本应属于他的秦国君位。嬴师隰并没对此事立即表态,因为他明确知道魏武侯支持自己归国的用意:魏国善待自己将近三十年,此前一直没有提出要送自己归国,本意就是要把自己留在刀刃上使用。
嬴师隰虽有强烈的归国执政愿望,但他知道秦国与魏国是死敌。如果是魏国送他回去,那么自己肯定不会受到秦国人的欢迎——弄不好秦国街头会有人拉起横幅上书“打倒魏帝国主义的傀儡走狗嬴师隰”。另一方面由于自己是在魏国支持下才取得政权的国君,所以必然要受到魏国的制约,而这显然是对秦国不利的。嬴师隰不愿做有损于秦国利益的事,但与此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不能拒绝魏武侯——否则他将永远丧失回国执政的机会,甚至情况可能会演变得更糟。
秦国和魏国本来就是死敌,魏国的反秦思潮一直有极大的市场。自己之所以受到魏国的礼遇完全是因为自己对魏国有利用价值——这利用价值就是利用自己在秦国残存的影响力扰乱秦国而使魏国坐收渔利;如果拒绝魏武侯,自己就成为了对魏国没有价值的人,那么魏国很有可能会选择将自己送给实际执掌秦国朝政的秦出子母子以缓和魏秦关系,而这对嬴师隰而言几乎就意味着死亡,而且不仅仅只是他本人的死亡,连同他的家人和追随者都会被斩草除根。
嬴师隰思考再三后对魏武侯的使者说:“非常感谢贵国君侯和先君这些年来对我的照顾,我不愿君侯再为我而分散力量。我打算自己独自归国,对魏国的护送之意我心领了”。魏武侯得到嬴师隰的答复后很高兴:嬴师隰只要一回秦国,自己扰乱秦国朝政以便浑水摸鱼的目的就实现了,至于秦出子母子和嬴师隰之间的政治斗争谁胜谁败与魏国都没多大瓜葛——如果秦出子母子得胜就说嬴师隰是被魏国驱逐回秦国的,借以缓和魏秦关系;如果嬴师隰获胜就以魏国曾收留过嬴师隰为名进行领土和政治上的讹诈。
高兴之余的魏武侯赠给嬴师隰车马和大量金银珠宝并问他何时启程。嬴师隰说至少得需要一年,到时定向魏武侯辞别。魏武侯虽然不是很高兴,但还是礼貌地与嬴师隰道别。此前嬴师隰也曾想过利用秦国的内政不稳夺回君位,但他不愿意接受魏国的帮助,受魏武侯的摆布。魏武侯的建议让嬴师隰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拒绝,反倒迫使他立即开始夺权的准备活动——因为再不行动,一旦自己对魏武侯失去利用价值,难保魏武侯不会扶植秦国的其他公子建立一个亲魏国的傀儡政权。
嬴师隰即使在落难流亡之际身边也一直有一群忠实的部下跟随。在追随嬴师隰的人当中不乏能力杰出的,嬴师隰让他们悄悄潜入秦国联系与秦出子母亲不和的大臣,在民间散布公子连(联系与秦出子母亲不和的大臣,在民间散布公子连(嬴师隰离秦之前的小名叫连,他是秦国公子,所以秦国人一般管他叫公子连)要回国实行新政的消息。然而光散布消息是没用的,任凭你空口白牙说得天花乱坠也收买不到能为自己卖命之人。事实上嬴师隰对魏武侯那番虚与委蛇成功对其进行了战略忽悠。
嬴师隰在收到魏武侯送来的资金后一点也没浪费:全部用来交接豪杰义士,暗中争取秦军的将领。我们要知道魏武侯何许人也?那可是当时的天下霸主,打得秦国几乎亡国的主,能没两把刷子吗?嬴师隰能成功对其进行战略忽悠也算是老谋深算的老狐狸了。很快嬴师隰派到秦国的间谍们传回消息:秦国人对当年公子连君位遭叔祖秦简公夺走的遭遇都很同情。秦简公在位期间秦国朝政腐败、国力羸弱,丢掉了河西地,因此秦人对秦简公都很有怨言。
秦简公之子秦惠公在位期间秦国没什么作为。秦惠公死后两岁的儿子秦出子即位,秦国更是进入到秦出子母亲执政的混乱局面。秦人对秦国的这种危险状况都很担忧,希望秦国能出现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带领大家走出困境,从而得以重现春秋时代穆公称霸时的强盛景象。秦国许多大臣不满秦出子母亲重用本家亲属的做法,所以愿意配合公子连推翻秦出子母亲的统治。秦国的自耕农和地主在听说公子连要回国实行新政后都盼着公子连的早日归来。
经过一年的筹划之后嬴师隰觉得时机已成熟。准备动身回国的嬴师隰在与魏武侯辞别时说道:嬴师隰感谢三十年来魏国对自己的盛情款待,如果自己成功地夺回君位,秦国保证在魏武侯在世之时不与魏国为敌。这个誓言让魏武侯很不舒服。秦出子二年(公元前年)秦国庶长改在河西迎立嬴师隰为君(是为秦献公)。秦出子母亲得知后命令军队前去消灭秦献公一伙。这支军队的将领早已被秦献公收买,于是在路上说服手下人前去迎接秦献公。
沿途闻讯而来迎接秦献公的秦国百姓很多,秦献公在这些人的簇拥下进入秦国的都城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杀死秦出子和他的母亲。至此秦献公这个辗转流亡三十余年的老太子终于回国继承国君之位,然而他所面对的局势是无比凶险的:秦国在失去河西之地后实际上东部天险关隘尽失,这意味着魏军随时可以再打进来。秦国的世家大族势力既然能拥立秦献公推翻秦出子母子,那么自然也有实力推翻秦献公。与此同时由于被魏国死死封锁使秦国失去了和中原各国交流的渠道。
这一切在秦献公看来:都是应当改变,也必须改变的。秦献公还在魏国流亡时就已对天下形势看得一清二楚:身处变革的时代如果拒绝变革就只会被时代淘汰。事实上秦国的改革并非始于秦献公,而是始于他的政治对手——昔日的秦简公,只不过秦简公的改革涉及的领域并不广泛,也没起什么效果。秦简公六年(公元前年)简公令官吏带剑以防身,这是秦国革新礼制的一大措施;次年又允许百姓带剑。在此之前的秦国只有贵族才有佩剑的资格,简公希望以此塑造秦国百姓的尚武风气。
这项改革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对打造后来秦国那支虎狼之师起到了一定作用,不过至少在简公在世时看不出有多少成效。秦简公七年(公元前年)开始“初租禾”改革——上承认了土地占有者对所占土地拥有所有权,使大批占有私垦田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成为土地的合法主人。对这两项改革秦献公不仅进行了继承,而且还更加进一步将其深化。此前秦国的土地都是世家贵族的封地,农民其实都是为世家大族耕种的农奴,随着“初租禾”改革的推行使秦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地主和自耕农。
这些人在秦献公眼中就是自己和世家贵族势力抗衡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初租禾”制度因此得到进一步贯彻:秦国以法律形式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并保障百姓对自己所开垦土地的所有权,这对当时的老百姓而言绝对是一项亲民政策——毕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秦献公利用这一政策既获得了小地主和自耕农的支持,又削弱了世家贵族的势力。公元前年秦献公又开始推动市场管理的改革——对工商业征收新税,推动秦国商品市场的发育,同时也为秦国的财政收入开辟了新税源。
另一项改革措施也直接令下层人民欢欣鼓舞:秦献公元年(公元前年)秦献公废除自秦武公起秦国实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殉葬制度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残暴最无耻最不人道的制度(没有之一)。当然秦献公之所以废除殉葬制度并不是因为他对殉葬的奴隶有多少同情之心,而是出于他变法强秦的整体规划——看似复杂的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归根结底其实说穿了就是要做到以下四点:地尽其利,货尽其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谓地尽其利就是土地得到最大的利用——用单位面积的土地获得更高的粮食产量;所谓货尽其流就是货物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交换;物尽其用就是物品的使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没有一丝一毫的闲置浪费;所谓人尽其才就是各种各样的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人才被埋没的现象。这其中人是最宝贵的,因为任何事都必须由人来完成。无论秦献公废除殉葬制度究竟出自何种目的,但废除殉葬制度总归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大秦帝国》中告诉我们: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是由世家贵族把持的,平民子弟即使立下功勋也无法晋升。其实秦国历史上真正第一个提拔平民子弟入朝为官的是秦献公。秦献公敏锐意识到:随着土地所有权的下放将使新兴的小地主和自耕农阶层的实力日益壮大。这些人将逐渐成长为自己和世家贵族抗衡的有力工具。遗憾的是秦献公时代世家贵族势力依然强大,他只能凭借自己作为国君的权力提拔一部分自己中意的平民子弟,还没能像商鞅变法之后那样建立完全以军功授予爵位的制度体系。
公元前年秦献公效仿楚、魏等国早已实行的县制——把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进行管理。武王伐纣创建西周王朝之后实行分封制:当时实际上是进行层层递进的分封——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国君,在诸侯国内部又将国内土地分封给本国的贵族大夫。春秋时代的楚武王率先打破这一惯例:在楚国境内设立由国君直接统治的县,而不是贵族世家的封地。这实际上就是日后秦始皇所推行的郡县制最早的雏形。
到秦献公时期楚、魏等国早已实行县制多年,秦国却依然还是各家贵族势力割据的状态。除了设立由自己直接统治的县之外秦献公又放出了一个打击贵族势力的大招:秦献公十年(公元前年)秦献公对秦国的基层管理单位进行重新编制——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如果有人犯法,实行连坐。因而人人自危,互相监督,秦国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与此同时秦献公也通过这种方式使百姓们确立了这样一种观念:自己首先是国君的臣子,而不是哪家贵族的家奴。
秦献公取得政权后就埋头改革、励精图治,不参与其它国家之间的争斗,秦国的国力渐强,人口也增加不少,军队的军事素质有很大的提高,秦人对恢复秦穆公时的荣耀也越来越强烈。秦国的新兴地主对秦献公的一系列改革十分支持,而奴隶主却越来越有意见。奴隶主获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国君的封赏,地主获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开垦荒地和购买。秦献公的政策无疑是支持地主经济,而秦献公本人很少将土地赏给贵族。秦国的奴隶主们因此受到很大的抑制。
久而久之一部分奴隶主转化为地主,采取地主经济的生产方式。秦献公对这些人的做法很支持。不过秦国的奴隶主势力毕竟是一个传统势力,尤其是在秦人早期活动的中心——秦国的西部依然很强大。奴隶主控制的西部与新兴地主控制的东部的矛盾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秦国的土地数量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而使他们对现有土地进行争夺(当然还有对权力的争夺)。尽管奴隶主对土地和庄园的经营明显不如地主在行,但他们对土地的渴望却是同样强烈的。
秦献公决定用战争来转移紧张的国内矛盾,抢夺邻国的土地来缓解国内对土地的强烈需求。秦人对与中原的交流有着强烈的愿望,这也是秦献公一直就有的梦想。实际上此时的秦献公并不打算完全抛弃秦国旧日奴隶主贵族阶层,而完全依赖于新兴的小地主和自耕农阶层,而是希望在两派之间搞平衡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毕竟他主要是靠奴隶主贵族夺得政权,却在夺取政权后又要靠地主和自耕农的支持来变法图强,所以他也不希望奴隶主和新兴的地主、农民之间彻底撕破脸。
然而秦国国内的土地开垦已近饱和状态,在那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年代秦献公没有多余的土地来安抚两派了,那就只有把目光转向国外——靠夺取别国土地来缓和国内矛盾。公元前年秦献公迁都栎阳(今陕西省今西安市阎良区),同时在蒲、蓝田(今陕西蓝田西)等地设县。秦献公这样做实际上是在为东出做准备。秦献公十九年(公元前年)秦献公见韩、魏两国威胁周天子就决定以此为借口起兵勤王。秦军在洛阳打败韩、魏两军,得到周天子的赞赏,秦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秦人仿佛看到往昔的荣耀,国内的注意力转向外战。秦国开始参与中原的事务。这场战役的胜利大大鼓舞了秦国人的士气。在此之前秦国与魏国交手就从没战胜过,如今居然打败了天下霸主魏国及其盟友韩国组成的联军,况且此战是以匡扶周室为旗号,可谓师出有名。在乱世之中要想成就大业就必须同时具备实力和大义——经过秦献公的改革,秦国国力已有提升;如今获得了周天子的赞赏使秦国拥有了一面在当时的话语逻辑下正义的大旗。
受到这次胜利的鼓舞使秦献公于公元前年下令秦军攻打魏国,夺取秦国的故土河西之地。秦军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国境内到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秦军在此战中斩首六万人,取得秦国前所未有的大胜利。秦献公把战争中夺取的土地赏给地主和贵族,国内矛盾因此得到一定的缓解。周天子向秦献公祝贺这一胜利,秦献公被赐予与秦穆公一样“伯”(霸主的意思)的称号。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年)秦军又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大败魏军,俘虏魏国将领公叔痤,攻取庞城(今韩城东南)。
秦孝公嬴渠梁
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年)秦献公死后时年21岁的太子嬴渠梁继承君位(是为秦孝公)。孝公继位后对内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对外招募各国贤才以为己用。刚一登基的秦孝公就向东围攻陕城(今陕西省韩城市),向西进攻西戎,斩杀西戎獂王。秦孝公二年(公元前年)周显王派使臣送来祭肉,秦国在列国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在他的强力支持下商鞅得以在秦国推行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衡、建立县制等一系列变法措施。
商鞅变法后秦国打破了贵族与庶民之间的阶级壁垒,确立了以军功晋升的制度,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粮食产量大为提升。公元前年秦国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韩国。公元前年楚宣王派右尹黑来迎娶秦孝公的女儿,与秦国联姻。公元前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今陕西省澄城县东)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秦孝公以铁腕手段维护新法,为此他不惜与国内的老贵族阶层为敌,甚至在变法触及到太子时也断然予以处置。
公元前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后将这里作为日后秦国东出的基地。正是在这里他命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从而使秦国的军力、生产力和政治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在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后国力日渐强大的秦国已具备了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秦孝公八年(公元前年)赵国入侵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漆及富丘(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两地。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出兵包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
秦军在此战中歼灭魏国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同年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包围焦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但没有攻克,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秦孝公九年(公元前年)齐军与宋国景敌、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后围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桂陵之战被前来救援赵国的齐国军队击败,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率兵夺取了魏国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
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秦孝公十年(公元前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以东修建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的进攻。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尽管秦国在经过商鞅的两次变法后国力得以提升,尽管秦国趁魏国与他国交锋之机取得了对魏国的几次军事胜利,然而这时的魏国仍是秦国最大的外部威胁。
因此秦孝公在审时度势之后于公元前年与魏惠王在彤地(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修好,从而使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暂时缓解。然而不久之后魏惠王就准备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许多小国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然后以秦国之地为根据地争夺天下。秦孝公和商鞅认为以秦国之力难以与魏国抗衡,于是打算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引诱魏惠王改变战略方向。公元前三四四年商鞅在向魏惠王游说时指出:魏国的盟国多为小国,不足以天下。
商鞅建议魏国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小国之外北面争取燕国、西面争取秦国。魏国先行称王,然后图谋齐楚,如此可谓名正言顺。这时魏惠王其实尚未称王,我们先暂称其本名魏罃。魏罃听从了商鞅的建议:“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后世因此称魏罃为魏惠王。魏惠王称王后召集逢泽之会(逢泽在今河南开封南),由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来参加会盟。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得罪了齐、楚两个大国,与此同时战国七雄之外的小国也在意识到魏国的野心后转而纷纷投奔齐国。
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年)秦国在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筑城。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年)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同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商鞅设计俘虏了公子卬,迫使魏惠王割让河西部分土地。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年)秦国再次攻魏,在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击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的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秦惠文王嬴驷
秦惠文王嬴驷继位之初车裂商鞅既报复了当年自己当太子时被商鞅责罚的羞辱,又借以安抚朝中的保守派旧贵族。当时秦国的法治建设已基本成功,倒是独掌大权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秦国的法治建设是靠强力完成的,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的秦国有两个人是双重性质的:秦惠文王和商鞅。拥有巨大的权力的他们既是法治的最强维护者,与此同时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在君主制下法的象征只能是一个人。商鞅的悲剧根源也正在于此。
如果我们站在秦惠文王的立场上考虑:满朝文武只知有商君,而不知道自己这个一国之君的威严,那么他会怎么做呢?商鞅的改革变法已触动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随着改革变法的不断深入使商鞅与宗室贵族集团已成为一对非常尖锐的矛盾。只是这个矛盾在秦孝公健在时还不至于不可调和:由于秦孝公始终信任商鞅,所以秦孝公的斡旋使矛盾的双方还暂时表现为势均力敌。然而秦孝公一死去就使这个矛盾必然发展转化为不可调和。
此时的商鞅已成为君权与贵族利益冲突的焦点。在商鞅的改革中君权得到加强,贵族集团遭到削弱。贵族们不敢对君权发出不满,但要把这种不满发泄在始作俑者商鞅身上。商鞅成为了贵族的众矢之的,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杀死商鞅对新国君秦惠文王来说远比得罪贵族更为明智。商鞅对新秦君而言已没太大的价值:变法已全面实施,改革已走上了正轨,效果也十分明显。相比之下宗室贵族集团既势力强大又还有充分的利用价值。杀死商鞅是解决君权与宗室贵族集团间的利益冲突最好的办法。
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为由指责公子虔和公孙贾纯属陷害,由此顺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党羽。表面上秦惠文王杀死了秦国变法的大功臣商鞅,可实际上他却借此打击了反对变法的保守派贵族。秦孝公时期没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文王出色地完成了。秦惠文王其实用商鞅的命来暂时安抚既得利益集团当时的愤恨之心,从而以此减轻新法执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阻力。在秦国朝政稳定之后秦惠文王嬴驷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商鞅之法。
与此同时秦惠文王嬴驷开始起用公孙衍、张仪、司马错等人以连横之策分化瓦解东方六国。公元前年秦国完全收复了被魏国夺占的河西之地;公元前年嬴驷称王使秦国在名号上和楚、魏、齐平起平坐;公元前年秦惠文王嬴驷用张仪之计打败了韩、赵、燕、楚、魏五国合纵联盟,后又拆散齐楚联盟并出兵占领楚国的汉中。如果说用连横之计拆散东方六国的联盟显示了秦惠文王嬴驷在文攻方面的能力,那么这位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王者在武略方面同样有着不俗的表现。
秦惠文王嬴驷任命同父异母的弟弟樗里疾率兵攻打魏国:骁勇善战且有智略的樗里疾夺取了魏国的曲沃,后来樗里疾又先后攻打了赵国和楚国。这一系列军事行动都扩大了秦国的疆土面积。此外秦惠文王嬴驷还通过攻打义渠解除秦国东出时可能在侧翼遭受的威胁。秦惠文王嬴驷在与义渠的战争中攻取了徒泾(位于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等二十五座城池。公元前年秦惠文王嬴驷采纳了大将司马错的建议:在大举进军中原之前先出兵消灭巴蜀。
当年十月秦军灭亡蜀国,之后秦军又一鼓作气灭掉了巴国。秦灭巴蜀后稳定了南部地区,从而得以集中精力全力对付东方六国。从义渠和巴蜀获得的土地为秦国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富饶的粮食产地。在后来秦国东出一统华夏之时巴蜀就成为了重要的军粮供应基地。秦国在得到巴蜀后相当于在长江上游楚国背后拥有了一块进攻基地——攻楚的秦军可以便利地利用长江顺流而下将军队和给养运到前线,大大减少了由北南下楚国的困难和阻力,从而缩短了时间与距离。
秦宣太后芈八子
秦宣太后芈八子严格意义上并不是秦国的国君,然而她却曾一度是秦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而且是对秦国统一进程有重大贡献的统治者)。如果按司马迁给吕后立本纪的标准似乎宣太后也有资格被视同为君王。秦惠文王晚年宣太后和其子嬴稷在燕国为人质,秦惠文王死后由嫡长子嬴荡继承王位。公元前年秦武王嬴荡因举鼎而死。因秦武王无子,他的弟弟们争夺王位。赵武灵王派代郡郡相赵固将在燕国作为人质的公子稷送回秦国。公子稷在宣太后异父弟魏冉的帮助下得以继位。
魏冉随后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诛杀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秦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公子稷不和的诸公子。这时尚年幼的公子稷无法亲自治国理政,所以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辅政。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垂帘听政临朝称制的太后。从宣太后为子夺位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她绝不是一个“弱质女流”。任何人如果拿鄙视女人的眼光来看她都必将自尝苦果。秦国武功最盛大的时期之一就是宣太后掌政的三十六年(也有说是四十一年的)。
如果没的手腕如何能治理这个铁血尚武的国家?宣太后为巩固幼子的王位用了世上最直接的方法:联姻——也就是为自己的儿子迎娶楚国的公主为王后,同时也将秦女嫁与了楚国。与此同时执掌了大权的宣太后开始任用自己的亲信。不用说亲信都是宣太后的娘家人。在楚怀王的推荐下宣太后让自己母亲的族人向寿担任秦国的宰相。同时为相并控制兵权的还有力保外甥为王居功至伟的魏冉:他被封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邓州市),后来又加上陶邑(山东定陶)。
魏冉是宣太后的异父弟弟。宣太后的同父弟弟芈戎则被封华阳君:封地先是陕西高陵,又改封新城君,封地也变成了河南密县(今河南新密市)。至于宣太后的另外两个儿子当然更是要封:公子芾封为泾阳君,封地在今陕西泾阳,后来又换了一块封地是宛(河南南阳);公子悝封为高陵君,封地在西安高陵,后来又换封地为邓。宣太后任命自己的亲信固然为了控制朝政,然而这却并不是单纯的任人唯亲,因为宣太后所任命的这些亲信大多还是有一定能力的。
魏冉虽是宣太后的弟弟,但文武全才的魏冉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攻城略地战无不胜;辅佐朝政井然有序。秦国的战神白起同样也是在宣太后时代被提拔起来的。宣太后作为秦国的太后始终以秦国的利益为最高原则。当时秦国西部地区活跃着义渠游牧部族,他们长期与秦国发生战争。此时宣太后面临的局面异常严峻:自己的儿子嬴稷初登大位,这时国内人心不稳,东方六国也以为秦国孤儿寡母可欺。如果此时在西部再和义渠交战无异于玩火,那就只能用先稳住一方、打击另外一方的办法来稳住时局。
在义渠王前来朝拜刚刚即位的秦昭王的时候年轻貌美的秦宣太后对政治和生理的需要,在独自宴请义渠王的时候主动对其投怀送抱,在心理上把义渠王彻底给俘虏了。宣太后甚至还和义渠王生了两个儿子,然而义渠王的政治智商和宣太后比起来简直太幼稚了。当他沉浸在温柔乡不能自拔时宣太后却在和自己的儿子嬴稷日夜密谋攻灭义渠之策。公元前年宣太后引诱义渠王入秦后杀之于甘泉宫。秦国趁机发兵攻灭义渠,在义渠的故地设立陇西、北地、上郡三郡。
秦昭襄王嬴稷
秦昭襄王嬴稷继位之初由其母宣太后摄政掌权,其舅父魏冉担任丞相。后来随着秦昭襄王的日益成长逐渐收回了太后和魏冉的权力。亲政后的昭襄王任用范雎,正式确立远交近攻的国策。公元前年秦昭襄王派向寿占领了韩国的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同时又派白起攻打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次年白起在伊阙之战中斩杀24万魏韩联军、俘虏了魏国大将公孙喜、占领了五座城池。在此战之后精锐尽失的韩、魏两国已不再是秦国统一天下的阻碍。
秦昭襄王十九年(公元前年)秦昭襄王嬴稷一度称西帝,同时遣使尊称齐湣王田地为东帝。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年)秦国的大将蒙武攻打齐国一举攻占了九座城池。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年)秦国又与燕、赵、韩、魏组成五国联军伐齐:五国联军攻占了齐国七十几座城池。一度只剩下莒县(今山东省莒县)和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两座孤城的齐国因此险些遭遇亡国之灾。尽管齐国将领田单后来成功收复失地七十余城,然而齐国这个东方大国在遭此打击之后已一蹶不振。
公元前年秦昭襄王派大将司马错率军占领了楚国的黔中郡。次年又派大良造白起率军占领了鄢城、邓城。公元前年白起攻陷楚国都城郢都,楚王被迫迁都到陈地,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在公元前年的长平之战中武安君白起大破赵军后将四十万降卒全部坑杀。至此随着赵国主力尽失使秦国统一天下道路上最后一个劲敌也倒下了。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发动的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基本消灭了魏、韩、赵、楚的主要精锐,而东方大国齐国在五国伐齐之后也已不再构成威胁。
至此秦国一统天下的大势已不可逆转。公元前年秦灭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从而结束了周朝近八百年的统治。这标志着昔日为周王室养马的秦国以天下霸主的身份取代了周天子的权威。这时的秦国四面有高山隔阻:北有萧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秦军据四大关隘而守可保关中安全无虞。秦国据有关中、巴蜀、汉中的千里沃野。自商鞅变法以来就确立的奖励耕战的政策使秦国粮食储备充足。秦昭襄依靠国内充盈的粮食储备不惧列国与之消耗国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