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渭南日报
●史耀增
大峪河是澄城与合阳两县的界河。在合阳民间有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俗语:“澄城六月炸,合阳七月搁不下。”这句俗语里所说的“六月炸”和“搁不下”就是指流行在大峪河两岸的追往会。合阳人习惯把庙会称为“赛”“神赛”“神时节”或“香烟(方言读ya)”,过庙会则叫“过赛”“过香烟”,而把不以神的名义举行的群众聚会叫做“会”或“古会”,逢会之日则称“过会”。追往会就属于古会一类。
金水沟从西北向东南把合阳县境劈为东西两半,民间俗称沟东沟西,追往会只流行于金水沟以西的和家庄镇、王村镇、金峪镇南北长约16公里,东西宽约11公里的范围内。我的家乡在沟东,离追往会的中心王村镇仅25公里,所以过去只知追往会之名,对其具体情况一无所知。年,我按追往会的日期对所有涉及的村庄进行田野调查,每天清早骑自行车从县城出发,下午返回,实地观察,采访村民,前后近一个月,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金水沟西的追往会起源于何时,没有文字记载,也没人能说得清,但每年过会的开头和落尾已经固定下来,涉及17个村庄,其中11个村庄属王村镇管辖。按群众习惯的说法,“樊庄(农历六月二十五)起头,柳池洼(农历七月二十三)落尾。”
没有人能说得清追往会的起源时间。问村中老人,说是“从先人手里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当然也有几个村能说清具体立会时间的,比如北蔡庄原有农历四月初八的庙会,“文革”中庙会停止。
追往会是根据群众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合阳是传统的农业县,农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节过后到夏收大忙这半年间很难见面,“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前后延续一个多月的“三夏”大忙确实让人疲惫不堪,极需放慢一下生活节奏,让身心得到一种放松;而农历六七月间农活相对消闲,秋播时间来到,地里活只剩下可松可紧的锄草,人们能腾出身来。况且昔日农村文化生活枯燥,看戏便是最大的享受,而过会的村庄无一例外都要请戏班,人们优哉游哉地这村看完看那村,美美地过一下戏瘾。正是农民休息、团聚和文化娱乐的需要,催生了追往会。
追往会是首先着眼于人际交流的民间亲友聚会。它与庙会的最大区别在于不是以某位神的名义过会,而完全是亲戚朋友之间的会面和交流。所有重要的亲戚都必须到场,即使人不来,装礼物的笼笼也得送来,否则便是失礼,被视为“要断亲”“两家再不来往”。除过亲戚,来的人范围极广,同学、朋友、战友,甚至农村人所谓的“拐弯子亲戚”,比如“我妻哥他内弟的远房侄女女婿”这种客人,只要客人进门,主人一律热情接待,因为农家院里要的就是这种旺盛的人气。
追往会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亲朋相聚拉闲话,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在说说话话之间,信息得到了传递,思想得到了沟通,感情得到了交流。无论是生产方面的知识、技能还是生活中的家长里短,都可能给人一种启迪。比如有什么新品种、新式机具,谁家买了一头能曳动独犁独耙的大牛,谁家的母猪一窝下了十三个猪娃,谁家的儿媳孝顺老人,谁家的女儿搅家不贤,乡间的轶闻趣事、凡人小事、日常琐事、国家大事,都在交谈之列,没有中心,也无主题,不知不觉之间话题便发生了转换,无拘无束,谁想说什么就任他去说,即使坐到饭桌旁,端起酒杯来,谈话还在延续。
当然客人中也有特殊的。据老辈人讲,管家河的管姓人家是从25公里之外的澄城县白草垣村迁来的。当时族中有人犯了事,一部分族人离家东逃,到大峪河谷这个僻静地方安了家,留在老家的人不敢说自己姓管,有人问自己姓什么,便回答姓问,自此人们都知道澄县姓问的与合阳姓管的属一家,于是管家河农历七月十二过追往会时,白草垣村来人联络宗亲关系便成定例。年白草垣村的自乐班新置了戏箱,便出动十几辆车、余人来到管家河“亮箱”,演了三天大戏。管家河人也专门开设大灶,好饭好菜招待宗亲。又如武帝山下的西牛庄和大峪河畔的井溢村都有武帝庙,民间信仰相同,因此农历七月十五井溢村过追往会时,西牛庄虽说相距25公里多,却年年都要来人,借以联络感情。
人们为自家村里有追往会而感到自豪和荣耀。过会前几天,人们便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客人,接着蒸白馍、割肉买菜。过会那天,家庭主妇使出浑身解数,用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南王村有位年过花甲的妇女管春芳,精干麻利,烹饪技艺精湛,人又热情大方,她说:“咱们虽是农民,也要展示自己阳光的一面。”她精心制作了九盘菜,所有食材都来自家中的小菜园,鸡也是自家养的。她说:“我这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绝对的绿色食品!”客人齐声夸赞她的菜色香味俱佳,她却笑着说:“一年好不容易聚一回,只要大家满意,我心里就高兴!”其实家家都与管春芳想的一样,那些家庭主妇忙里忙外,可能再好的戏也挤不出时间去看一眼,但用自己的辛勤换来客人的满意,心中却是乐滋滋的。过会期间,人的自主权得到最充分、最自由的发挥,在亲情、友情与欢乐面前,人人平等。“追往”一词的词性也由名词变为动词。把过会称为“追往”;见了人问:“干啥去?”答曰:“到××村我××家追往去!”或问:“到×家追往咧没?”答:“追往咧!”
追往会为群众提供了文化娱乐的理想场所。乡间人爱看戏,因此,每临近追往会期,村上都会有几位热心人主动出面,在群众中募捐戏款,过去是捐小麦,现在一律是现金。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条件大为改观,所筹钱款根本用不完。井溢东坡的雷宏有在西藏跑运输挣了钱,每年会前都要回来出钱请戏,年出了00元,演员吃饭则由几位热心人承担。仅有人的长洼村,年的追往会由于捐的钱多,竟演了两场大戏、两场提线木偶戏和一场歌舞。农民作家王智民为戏台撰联曰:“摊场大,演秦剧,演线剧,又演歌剧,只差京剧;村子小,有东市,有西市,还有夜市,不输城市。”把新时代新农民的大气派和自豪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人人看了拍手叫好。
追往会又是小型的物资交流会。有专业的各种小商贩,也有把自家出产的瓜果蔬菜拿来出售的农民,小型的生产工具如锄头、镰刀、扫帚杈把也都可见到,有些大的村庄还有牲口交易市场,澄城尧头窑上的大盆大瓮、碗碟,本地瓦盆窑烧出的陶制瓦盆瓦瓮摆了一地,供人挑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国营商店和供销社也到追往会上摆摊设点,大大方便了群众购物。
追往会上卖吃食的摊点极多,合阳的民间小吃踅面、饸饹、羊肉自不必说,甑糕、凉粉、油糕、醪糟香气扑鼻,叫卖声不绝于耳,赶会的人三五为伴,一饱口福,或买来作为给老人的礼物。此时也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大杏、甜桃、各种甜瓜竞相亮相,可惜那种一捏即碎,糖汁能把手指黏到一起的“老鼠尾子”“王凯瓜”等甜瓜的优良品种,现在没人种了,只保留在老人的记忆之中。
历史悠久的追往会,深受金水沟西群众的喜爱,这种饱含浓郁亲情、友情、乡情的追往会让人的情绪得到一种舒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