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年。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年称吴王,史称西吴。年初称帝,国号大明,定都于应天府;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南京为陪都。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
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南明。清兵入关后,陆续击败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很重要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极为贫寒的家庭,为了巩固自己及其子孙的皇位,朱元璋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无所不用其极,他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可是,大明朝经历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之后,也走完了它的尽头。
明太祖朱元璋因此有人不禁要问,大明朝如此防范,为何还会走向亡国的道路。
明朝的灭亡令许多人嗟叹不已,悲哀的王朝,悲哀的时代,许多人都在探讨明朝为什么会灭亡?几乎每个人都想穿越时空做回崇祯,来挽救大明王朝。流行的观点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明朝亡于党争。
哪朝哪代都有党争,而且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人为地制造党争,以维持朝局的平衡与稳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党争不仅不会使天下灭亡,反而会稳固君主的统治。
二、明朝亡于厂卫。
锦衣卫和东厂是干什么的?有些人顺着满清的思维只会张口就骂锦衣卫不好,东厂不好,而连锦衣卫和东厂的实质都不明白。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 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锦衣卫剧照锦衣卫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安全局和反贪局。对百姓、对国家来说,这样的机构十分重要,国家有之安,民有之福。
锦衣卫从来没有对百姓执行过一次镇压任务,他们的任务本来也是针对百官。大家明白了他们的任务,其实对他们的好坏就有个基本认识了,他们是国之柱石、民之依靠。
实际上,厂卫的失势反而使皇帝失去了对官僚集团的控制权,就拿崇祯来说,他以不断更换首辅的方法试图摆脱困境,但是,原来听话的官员,一放到内阁首辅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于是崇祯不断更换首辅的行为 必然是以失败告终,而没有了耳目和手脚的皇权根本无法控制百官。所以说明朝亡于厂卫实在是笑话。
三、明朝亡于宦官专政。
明朝有宦官专政吗?貌似从万历中期以后,宦官的地位就衰落了,有人说魏忠贤。魏忠贤的确飞扬跋扈,但天启帝用魏忠贤,正是为了对付东林党,所以魏忠贤再跋扈,乾坤也在天启那里掌握着。
四、明朝亡于万历三大征。
哪个朝代的战争不频繁,天启、崇祯两朝的辽东战事还少吗?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的时候,许多小国家每日都在进行战争,也没见哪个国家因为打仗就直接崩盘了。
而当时明朝一边镇压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叛乱,一边又对付欲以剑指朝鲜的日本军队。可以说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十分辉煌的战绩。所以万历三大征到底有没有好处,答案是肯定的。
万历三大征的好处,首先是平叛了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维护了国内的稳定统一,同时也维护了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局面,为国家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赢得了条件和时间,保障了明朝的领土完整。并且沉重打击了丰臣秀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本的统一发展。
万历三大征其次,三大征历时时间久,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事实上这三大征对明朝的财政并没有造成巨大的后果,财政仍有盈余。
三大征的费用,都是万历从内廷拿出来的,难道几百万两银子就能把大明朝玩完吗?更可笑。
五、明朝亡于神宗不上朝。
神宗不上朝,天下就会亡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埋葬万历的墓穴定陵,他们惊奇地发现,“无论是棺内万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状,还是尸骨复原后,右腿明显比左腿短的情形,都足以说明这位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
这样的身体条件,严重地妨碍到了他出席各项活动,他也就因此背负上了“怠政”的恶名。对于臣子的指责和谩骂,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耐心解释,说自己:“腰痛脚软,行立不便”、又说“足心疼痛、步履艰难”。
明神宗可是没有用,人们认为他这是推托之词,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直至晚年,他已经“面目发肿,行步艰难”了,大臣们还是不依不饶,说你活该,这是酒色所致,咎由自取。
那么,万历到底有没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呢?明清史学家樊树志认为他做到了。他在《晚明史》中说:“神宗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处理朝政的主要方式是透过批阅奏疏,发布谕旨来进行。他始终牢牢地掌握着朝廷的大政方针,这从‘万历三大征’的全过程可以看得很清楚。”
况且,明朝有成熟的文官制度,类似民主议会,所以即使皇帝不做事,文官体制也可以保证国家正常运转。
而万历年间是巨变的时代,“万历时代”,“非君浪潮”高涨,民本主义盛行,是封建皇权统治遇到极大冲击挑战的时代。“万历时代”是资本主义萌芽方兴未艾,是孕育新型生产关系的时代。万历三大征,扬大汉雄威于寰宇,威震敌胆,蒙古、倭寇,望而却步,再保大明六十年国运,实为不易。
万历年间出现了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以及朱载堉、李之藻、王征等众多科学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华夏科技文明再次站在世界高峰。
李贽等大思想家纷纷涌现,政治社团纷纷出现,学派繁荣,徐渭和董其昌等 书画家,也闪亮登场,市井文学灿烂,出现了 的戏剧家汤显祖,是个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艺术蓬勃发展、文化事业昌盛的时代。
六、明朝亡于北半球气候的小冰河期。
长达七十年的气候冰河期导致明末北方粮食减产,瘟疫流行,灾民增多,但这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吗?非也。我们要知道,唐朝贞观年间、明成祖朱棣时期,也处在北半球气候冰河期,北方灾情也很严重,但都渡过去了,因为政府赈济,当时政府的控制力强。
七、明朝亡于土地兼并。
封建地租十抽三,然后地主从“三”中拿零点五上交农业税,有了十之七,农民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
八、明朝亡于白银输入减少。
西方学者认为,明末国外白银大量输入中国,导致通胀,后由于白银生产无利可图导致白银开采量减少,从而使得我国的白银输入量减少,而民间白银多窖藏,导致通缩,由于前期通胀已经发生,所以最终结果是物资贵,白银匮乏,导致经济崩溃。这种观点错,为什么错?
因为白银输入减少,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不足,导致物价下跌。而明末,在市场上流通白银减少的情况下,反而出现物价上涨,不是因为前期白银太多,前期白银多,导致物价高,在白银流通量减少的情况下,物价自然会跌落,这个用不着担心。但为什么在白银减少情况下,物价反而不跌呢?
这是由于结构性通胀的原因,也就是由于基础商品——粮食的产量降低,导致粮价上涨,从而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涨,所以根本问题还是粮食问题,而不是白银问题。
至于说白银减少政府无银买粮赈济灾民,更是笑话,明末粮食减产,就算你银子多,难道就能买来粮食吗?所以明朝灭亡,跟白银输入多少没有关系。
九、明朝亡于贪官污吏,政治黑暗。
这些都是大话空话,经不住推敲,站不住脚。
明朝是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朝代,《大明律》对惩治贪官十分严酷,允许百姓将害民贪官直接越级“绑缚赴京治罪”,若各级官吏敢有阻拦者,全家族诛。贵州黔阳县安江驿丞李添奇,“恣意为非,贪污受贿,害民不止一端”,被百姓拿获赴京,了解案情后,朱元璋当即命人砍去其脚趾。
洪武三十年(年),一贯等于一两银子的大明宝钞,已经贬值到票面价值的20%之下。按照对粮食的购买力,折成人民币,不过两三万元。朱元璋采用更加严苛的处理方式,贪污八十两银子就处死。按这个比例,现在一些村官贪污几千万元,够斩上万次头、做好几万次皮囊了。
处死的方法很多,有凌迟、挑筋、枭首、诛族等。还有用开水烫、用铁刷“洗刷刷”、抽肠、脸上刺字、割鼻子、阉割等等。
不过死则死矣,做皮囊还算幸福,最残酷的的酷刑恐怕要数凌迟了。凌迟在明朝之前,很少有超过割刀的,到明朝,对于贪官的凌迟,基本上都超过刀,最多超过刀,真的是千刀万剐。
一次凌迟要延续几天,头一天,被施以凌迟的贪官还不会死。有些人在强调中国古代帝王的残暴时,往往举明朝的凌迟为例。以至于忽视了凌迟的对象,大都是罪大恶极的贪官。
明朝先后处死了15万名贪官,其中二品以上官员人。明朝大太监刘瑾,所贪钱财,可抵国库, 被凌迟刀,千刀万剐了三天三夜。老百姓掏钱从刽子手处买其血肉,或蒸、煮、烧、烹,和酒而食。
严法之下,岂有贪官盛行?
十、明朝亡于李自成起义和清兵入关。
这是结果,不是原因。
十一、明朝亡于气数。
而这个理由完全是学者掩盖无知的表现。任何结果都固有发生的理由,千万不要归结于气数。
那么明朝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首先这要归结明朝皇帝包括朱元璋等人,很复杂的用人问题,朱元璋起自草莽,一方面很重视人才,比如李善长、刘基、徐达等文臣武将,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可是等到大明王朝建立之后,又疯狂的杀害那些功臣们,以致“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人才不过是朱皇帝的棋子,他缺乏唐宋皇帝对大臣的尊重,因此他的后来的继任者也缺乏这一点,对官员的不信任乃至不尊重,以致让官员走向自己的反面。
其次,文官集团势力过大,皇权受到抑制。事实上严嵩死后,大明的文官们一直是铁板一块,皇帝再也无法分化、控制。万历不上朝,正是基于此,万历上朝是那回事,不上朝还是那回事。
这些信奉理学、心学的文官们,有着类似宗教似的狂热,鄙视一切非科举出身的人员,他们把持朝政,压抑皇权,为了他们的信仰与教条不怕流血牺牲,其直接结果是皇帝也无可奈何。
东林党外加上只知空谈、放炮的海瑞,给他们树立了楷模。一旦皇权受到抑制,那么国家制定的政策不是从全局考虑,而是从文官集团的利益考虑,也就是从资产阶级的利益考虑,大明的文官集团正是明末江南资产阶级的代表。
由于明太祖出身寒苦,深知民情,加上明朝初年经过战乱后,百废待兴,所以太祖与民休养生息,其直接结果就是明朝赋税一直很低,商业税更低,所以明朝财政一直很困难。
其三,明末经济制度的超前发展。中国古代为什么重农抑商,因为气候、河流、地理的因素,决定了我国是个农耕国家,不像欧洲以商业为主,所以我国大部分人口是农业人口,这就决定了粮食生产安全是中国古代的 要义,没了粮食,百姓就要造反。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禁止海外贸易,正是为了限制农业人口从事非农行业,导致粮食减产。
而明末,江南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海外贸易活跃,大批的农业人口进入手工业或从事海外贸易,而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人们不生产粮食也可以交税。
江南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的后果,就是江南人口的口粮需要湖广供给,到了明末战乱时候,江南富商们有钱买宅子,买地,却买不来粮食,清兵南下后,南方四镇的二十万精兵因为没有军粮,全部投降清兵,政府无粮,征兵也困难。南方粮食姑且紧张,那么北方遇到了那么大的灾情,可以说天下已无粮赈济。
其四,对于农民的态度。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他对农民自然是轻徭薄赋,出台了很多好政策。可明中后期,皇族及地主大量掠夺农民土地,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与日俱增,农民的负担日重一日。
随着农民的不断起义和东北满族的兴起,明朝政府在田赋之外,加派剿饷、辽饷、练饷,农民苦不堪言。
天启七年(公元年),陕西澄城县王二率领抗粮农民冲入县地,杀死知县,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烽火在陕西大地燃烧起来后,形成了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
他们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吸引了更多的农民。经过18年殊死搏斗,公元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崇桢皇帝在煤山(今北京市景山)自缢而死。
其五,满洲人的崛起。满族在白山黑水间呼啸而起清兵入侵和大规模农民起义,加之吴三桂反水,“冲冠一怒为红颜”,而使大明王朝和满洲及其农民起义的力量对比发生失衡,最终造成了明王朝的分崩离析直至灭亡。
因此明王朝的灭亡其实与自己对待读书人的态度不无关系,就是因为极度践踏了读书人的尊严,让他们的成长没有宽松的环境,以致明朝的读书人是中国历史上很没有骨气的,明后期满族人强大之后,明王朝投降的官僚极多,比如吴三桂、洪承畴、钱谦益、吴梅村,名单太长,这些人无一例外都充当了汉奸的角色,很少有以死殉国的。
近期热文:
世界十大神秘古国——占婆
世界十大神秘古国——尼雅古国
米诺斯文明,一个被现实证明的神话
「每日文物鉴赏」中国古代钱币——圜钱
楼兰美女:揭示楼兰古国的消失之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