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前镇和家楼村坐落在渭北高原东北部,澄城县东南部,属国定贫困村之一。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户人,其中党员4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人。年5月由地方政府将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调整为该村定点帮扶单位。
在中国大唐集团定点帮扶之初,该村党员队伍涣散、人居环境差,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群众创业积极性不高。近5年来,在中国大唐连续派驻三任第一书记队伍的不懈努力下,寺前镇和家楼村集体经济初具规模,一、二、三产业发展模式基本成型,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和“渭南市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从贫困逐步走向富裕。
党建引领铸就坚强堡垒
中国大唐驻村干部坚持抓党建促振兴,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链、把党员聚在产业链、让群众富在产业链”,激发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热情。争取中国大唐集团党费30万元,建成了余平米的党员活动中心,有效改善了党建、村务服务基础条件。党建帮扶以打造“头雁”为抓手,强化村“两委”班子、致富带头人培养,党员队伍建设,提升为民办事水平等方面入手,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方面,开展了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效能等活动。在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方面,用实际典型模范,引导和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着力抓好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汲取不忘初心、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为打赢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筑牢坚实的思想基础。
经过五年努力,和家楼已成功创建陕西省标准化党支部,渭南市农村基层“五星级”党支部,为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帮扶铸就致富之路
“中国大唐筑巢引凤,进行产业帮扶,激活农村内生动力,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家楼村老百姓基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澄城县副县长杜占利动情地说。
至年,三任驻村干部坚持在党支部带领下发展集体,和家楼村实现集体经济资产总额从0到万元的“量变”,村子从镇上排名倒数,一跃成为全市集体经济示范村、文明村镇,整村实现“质变”。大唐帮扶干部,通过走访入户,了解实情,制定了产业帮扶五年计划。首先援建了红薯粉条加工厂,年产值30万斤,经过几年运营取得企业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又结合当地昼夜温差大,适宜果蔬生长的特点,援建11座温室大棚和2座春秋大棚,形成了樱桃和脆瓜类两个产业园,年产出高品质瓜果65吨。还配套建成了包装车间、标准化晾晒车间、电商服务平台等项目。形成了一个标准化包装晾晒基地、一所村级电商服务平台、三个产业园的“”发展新格局,实现了“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农副产品加工为核心、以品牌化包装及电商营销为手段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一般农户和脱贫户均实现了有效增收。
中国大唐的帮扶模式,被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典型案例的形式收录出版,并在全省进行宣传推广。
消费帮扶铸就品牌创建
“我们的粉条纯手工制作,质量非常好,可是酒香还怕巷子深,现在有了大唐的消费帮扶和推广,我们再也不怕这么好的粉条卖不出去了”。和家楼村粉条厂负责人彭三丽感激的说。
帮扶干部结合渭北居民饮食习惯和土壤种植条件,投资援建的红薯粉条加工产业和特色瓜果产业,但是由于销售手段单一、品牌效应缺乏,该村集体经济农副产品销售一直不尽如人意。因此中国大唐集团决定“扶上马再送一程”,每年拿出约万元资金用于消费帮扶,并对大力推广宣传农副产品。作为乡村品牌,帮扶干部严把食品卫生关、质量关,注重品牌创建,先是会同村两委注册“沟窝窝”农副产品商标,并积极对接政府食药监部门,取得各类生产许可和经营销售资格,联系当地知名电商平台和线下超市进行推广销售。尤其年在得知十四运组委会征集农副产品特许商品时,第一时间克服困难积极对接,最终集体经济“沟窝窝”牌农副产品取得十四运特许商品授权。随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