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百度词典上的解释是指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并且注明语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安石榴》:“十月中,以蒲藳裹而缠之;二月初乃解放。”而我最早对这俩字的认识远没有这般理性,更不知道这么深的文化渊源。我知道这两个字最初是源于那个响亮的名字“解放军”。
那时候,村子西边五六里地驻扎着解放军部队。经常有解放军开着绿色的大卡车来村西的河边,记不清是干什么,只记得他们夏天在河里洗车。隔三岔五也会见到解放军来村里收鸡。村人养的鸡主要是自己拿到集市上去卖,遇到解放军来村里收,就不用去集上卖了。解放军的印象从那时便刻在了我的脑海里。直至今天,一说到“解放”二字,我就会想到“解放军”,脑子里立刻就会浮现出绿军装、绿军帽、绿军鞋,特别是帽子上那颗红色五角星,衣领上鲜红的两块红领章,腰里扎根棕色的军皮带。那时候觉得解放军的装束很威风,以至于后来有个表哥参了军,有一次探亲来到我家,趁他睡着的时候,我偷偷把那个放在枕边带着五角星的帽子掂起来戴在自己头上,心里美美地满足了一回。
后来我发现村上有个长辈,名字叫“解放”。那时候,在我的心里,“解放”这俩字是很神圣的,除了解放军,我想不出有谁能配得上用这俩字。但是那个叫“解放”的人是一个和我父亲一样普通的村民,居然叫这个名字。渐渐地,我知道那个人名叫“解放”的原因是,他是年全国解放的那一年出生的。后来我也知道,不仅我们村有人叫“解放”,全国叫“解放”的人肯定不是一个两个。最著名的是已故作家二月河笔名就叫“凌解放”。不但有人名这样叫,还有汽车、香烟、报刊,以及城市街道的名称也有叫“解放”的。不论是被用作人名,还是其他事物的名称,以“解放”为名,是人们对祖国和民族获得新生和独立万分欣喜的真情流露,是对新中国成立的一种朴素纪念,就像许许多多的人名字叫“国庆”一样,不论是哪个国庆节出生的,用“国庆”做名字,不仅仅是图了取名的方便,更是对祖国生日的隆重纪念,是一种自豪,一种憧憬。
参加工作后与文字打交道多了,我发现,“解放”已经不限于表达与新中国成立相关的语意,更多地使用在我所常见的公文材料和领导讲话中。“解放”更多地用于抽象思维,强调思想观念的解放和更新,往往和“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之类的话语用在一起,无不给人一种昂扬斗志、砥砺奋进的鼓舞,激发出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壮志和豪情。
仔细想来,十九世纪以来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就是一部摆脱三座大山压迫,寻求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八路军改成解放军,特别是从天安门城楼上一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传遍全世界的那一刻起,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自我解放,那么多与共和国同龄的人的父母给后代取名“解放”,那么多的事物都被人们冠以“解放”的名称,那是一种朴素的爱国情感,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
再看改革开放以来这几十年,“解放”虽然不再以各种形式的名称频繁出现,但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思想解放,一直没有停歇。从安徽小岗村十八个红手印引发的农村改革浪潮,到从深圳讲出的“春天的故事”,从国企改革,到市场经济的确立,一轮又一轮的思想观念大解放,催生了一个个行业领域的新风貌,催生了大江南北一处又一处的新景观,也催生了我们一年更比一年好的新生活。
七十年多来,“解放”这两个字使用的位置在变化,频率在变化,要义在变化,但是伴随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和伟大祖国建设发展的奋斗历程没有变。甚至可以说,近代以来祖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解放史,解放是祖国不断前进,不断走向繁荣和富强的不竭动力。
如今,解放军的服装比以前更威风帅气了,知命之年的我对解放军的新鲜感也大不如前了。但是“解放”这个词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情结。一见到或者听到“解放”这俩字,我仍然不自觉就想到解放军,想到七十多年前天安门城楼上,那带着浓重湖南口音的庄严之声,传遍神州大地,响彻宇宙长空。
王政,陕西华州人,渭南市作协会员,澄城县作协执行副主席,现在澄城县政协任职。著有散文集《浅流漫迹》,获第二届杜鹏程文学奖优秀奖。
*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