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跟随澄城县考察团赴宝鸡市陈仓区对工业经济、农业产业化、“生态+旅游+扶贫”、融媒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深入学习,感觉到陈仓区的发展理念非常创新,方法措施非常高效,干部作风非常务实,工作成效很有质量。特别是,在“生态+旅游+扶贫”的旅游产业开发方面走出了一条更高质量、更快速度的宝鸡陈仓旅游发展模式。

为了进一步加快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产业的发展,笔者将到宝鸡陈仓考察学习和归类收集到的一些先进经验,发上来与大家一起研讨。并针对尧头窑的客观实际,梳理出一些意见建议供尧头窑的管理建设团队和关心支持尧头窑发展的各界人士共同学习和参考。

您知道“暗度陈仓”吗?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陈仓,古称西虢,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陈仓位于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西端,区委、区政府驻地虢镇。现辖18镇、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60万人。陈仓区东西长公里,南北宽68公里,面积平方公里,耕地70万亩。陈仓区年全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同口径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5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元和元,分别增长8.5%和9.1%。陈仓区被冠以国家级食品工业大县、绿色果品基地县和科技、文化工作先进县的美誉,被授予省级精神文明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卫生县城、双拥模范县“四连冠”称号。陈仓境内的虢阳星火产业开发区被列入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项目,陈仓科技工业园被纳入宝鸡高新区管理。陈仓区地处秦岭  山地、关中平原  、黄土高原过渡区,地貌由山、塬、川组成,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汉刘邦暗度陈仓,诸葛孔明两伐祁山,吴玠吴磷兄弟大败金兀术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下面,笔者重点讲一下宝鸡陈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故事。

“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是陈仓区针对西部山区这一深度贫困地区探索的一条践行“两山”理论的创新扶贫之路,受到了国务院李克强总理的肯定。该西部山区与甘肃省天水市接壤,面积平方公里,人口13.7万人。这里山大沟深、广种薄收,是宝鸡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生存环境最差的地区。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幵发的意见》,社会扶贫成为“精准扶贫”中的重要力量,陈仓区学习了意见后,认为社会扶贫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怎么更好地动员社会有能力的人来参与脱贫攻坚,因此陈仓区选择了本土企业宝鸡育才集团,承担西部山区的旅游扶贫任务。

年5月,陈仓区政府与宝鸡市育才集团签约,采用BOT模式进行保护性开发,以大水川、灵宝峡、九龙山为主集中规划建设大水川国际旅游度假区,用旅游开发带动产业扶贫和生态保护,全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依托大旅游带动贫困群众大脱贫,通过发展特优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山区群众在家门口端上“金饭碗”,形成西山环线大旅游。

西部山区现建成大水川(国家4A)、灵宝峡(国家3A)、九龙山(国家4A)景区,统称为大水川国际旅游度假区,与甘肃的麦积山毗邻。这里山大沟深,信息不畅,交通闭塞,却保留了大自然特有的旖旎、奇特、秀丽和壮美,大水川草场地势平坦、四季如画,被誉称为“西府丹青画,云上大水川”,有“关陇腹地最后一片净土”之美誉。据有关媒体评价,大水川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应运而生,改变了西山的一切,让沉睡的大山焕发了新的生机,推进了陈仓区脱贫攻坚的进程。

这里,笔者大概介绍一下这个西山“BOT”模式。经了解,西山“BOT”模式即区政府将西山的生态和旅游资源交由育才集团开发、管理和经营30至40年,政府给与企业3-5年的无偿建设期。景区投运后,政府和企业按照营业收益的百分比逐年增长分成,最终分成比例确定为政府49%,企业51%。30-40年经营期结束后,企业将景区所有建设经营内容归还政府。景区按照约定吸纳贫困户培训和就业,支持当地村民发展旅游经济,并配套完善景区范围内所有基础设施建设。据悉,育才集团通过融资将对整个景区计划投资60亿元,而政府除了做好指导、监管和服务,基本不用花钱。据报道,在景区开发建设中,贫困人口直接就业人,人均年收入超过元,更有不少人依托景区办起了农家乐。从景区正式运营至今,累计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多户,多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据陈仓区政府工作报告,年全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2亿元。

通过查阅资料,笔者整理有这么三条经验值得学习。

一是因地制宜,把旅游开发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

为了让生态资源变为生态效益,陈仓区决定由民间资本宝鸡育才集团启动实施大水川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依托生态助推旅游,以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这一奇思妙想立马得到了宝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要求各级部门要全力配合,以此为突破口,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多项目,帮助西部山区开发旅游,最终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为此,陈仓区专门成立了“西部山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进驻项目工地,破解开发难题,为开发单位“零距离”提供服务,形成一个政府支持、企业建设的强劲合力。

二是“陈仓速度”,书写全省旅游项目建设新篇章。

为了加快西部山区旅游产业发展,让更多的山区群众早日脱贫,陈仓区认真制定规划,积极与省、市有关部门衔接,并把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善于和群众沟通的干部派到项目一线发挥其才华和作用。区委、区政府一把手始终把旅游开发抓在手上,把群众脱贫放在心上,每一个项目都与精准脱贫紧密结合,优先安排当地的贫困户上岗就业,鼓励和动员群众自己创业,政府做资金保障扶持。据了解,在项目启动初期,仅长安银行就向扶贫旅游开发项目一次性发放多万元资金,同时募集信托资金2亿元,助推景点、旅游专线、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的项目建设。 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百姓响应,灵宝峡景区项目开工建设仅半年多时间就建成运营,大水川景区在一年后投入运营,九龙山扶贫景区在三年后建成运营。建设速度之快、投资额之大、游客人数之多、综合收入之高,创造了陕西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的传奇。

目前,景区新建了60多公里生态旅游专线,配备了旅游巴士、电瓶观光车、观光小火车,方便游客。补偿当地群众拆迁、地面附着物等资金1.86亿元。在大水川景区内建成了跑马场、射箭场、山地自行车休闲骑行场、山顶滑索、房车营地、蒙古包帐篷营地、大型实景演艺节目、热气球等体验游乐设施。在灵宝峡景区,建设了水上娱乐、传统民俗大花轿唢呐娱乐等项目。在九龙大峡谷自然风景区,建成了漂流、索道、玻璃栈道、玻璃索桥、温泉等旅游项目。西山风情老街集聚从事餐饮、商店、住宿、娱乐、维修、休闲、度假服务的商户达多家。大多都是当地村民和贫困户参与经营,享受政府优惠政策。景区为每家商户统一配备餐桌餐椅、统一制作服装、统一采购餐饮原料、统一办理营业执照、工伤保险,使多名剩余劳动力得到解决。

三是旅游开发,让山区走上脱贫致富快车道

开发了一个景区、带动了一片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陈仓区在大水川景区开发中始终以发展为目的,以群众脱贫致富为主题,使西部山区的老百姓迅速走上了“生态+旅游+脱贫”的致富快车道。

陈仓区香泉镇南峪村贫困户贾改霞:“我家共有6口人,父母都80多岁了,丈夫原来在哈尔滨打工,过去,全家人靠几亩山地维持生计。大水川景区开发后,我发现来旅游的人很多,就把丈夫叫回家开办了农家乐,没想到生意好得不得了,遇到节假日一天能来多人,现在,一天收入比过去一月的收入都要多。”据了解,贾改霞的农家乐开办了4个月,每月收入都超过万元。与贾改霞同村的梁军军过去在浙江、河北、深圳等地打过工,日子过得艰难,大水川景区建设后,他应聘到旅游公司当上了司机,妻子也被安排到绿化公司当统计员,年收入超过4万元。石尧村贫困户王巧巧是家里唯一的劳力,以前仅靠种田养活家里的五口人。如今,她在灵宝峡景区当了保洁员,每月工资多元。和王巧巧同村的贫困户张林继有技术、能吃苦,在景区干起了维修工,解决了全家人生活问题。同时,大水川旅游公司还拿出万元,为南峪、庵里、石尧、新民、前锋、王家庄、各河口、南山、码头、赵家山等10个村的农民创办的农家乐给予补贴。

目前,大水川、九龙山、灵宝峡景区就业的贫困户约0多人,分布在基建、保洁、安保、客房、餐饮、售票、检票、维修、驾驶员等岗位上,带动景区的经济稳步增长;依托景区开办的农家乐达60户,使多名山乡农民变成了“老板”。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新型精准扶贫模式,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使老百姓在家门口有了稳定的收入,实现了旅游强产业、产业助脱贫、脱贫奔致富的转变,达到企业、社会、贫困户的“三方共赢”。(以上内容部分摘自“宝鸡精准扶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5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