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是隆冬时节,在位于渭南市澄城县冯原镇马村的扶贫产业园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大棚里,人们正在熟练地采收、包装新鲜果蔬;冷库里,鲜红的苹果和碧绿的青椒一箱挨着一箱摞得老高;平整的水泥路上,十几辆货车排起了长队……得知记者来意后,刚帮客商装完货的贫困群众成俊峰摘下手套,拍了拍裤腿上的尘土笑着说:“多亏了成书记,今年咱又多赚了三万元。”
三面沿沟,仅有一隅平川的马村是个地处渭北旱塬上的偏僻村落。年,39岁的成云浪担任该村村支部书记。“那时候,这里的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很薄弱。”虽然已经过去了21年,但回想起上任之初村里的面貌,成云浪仍然记忆犹新。
打井、修路、种果树……为了让村里群众过上好日子,成云浪在旱塬上奔波忙碌着。得益于党和国家惠农支农的好政策,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马村的基础设施逐年改善,集体经济也渐渐有了起色。
年,经过反复考察,成云浪决定带着群众发展设施农业。旱塬上也能种大棚菜?在一片质疑声中,马村的8个设施蔬菜大棚建了起来,当年每个大棚的收入就超过了1万元。为了进一步打消群众顾虑,他还从山东寿光聘请了两位驻村技术员,解决群众在种植大棚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就这样,马村的设施蔬菜产业在渭北旱塬上扎住了根。现在,全村已建成个设施大棚,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子,年产值超过万元。
年冬季,一场罕见的强降雪让大棚里种植的西红柿遭受了冻害。看着群众的辛苦劳作打了水漂,成云浪下定决心要在村里建设扶贫产业园区,让马村成为旱塬上设施蔬菜和杂果的集散地。
在包联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和韩城矿业公司的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一个主打果蔬交易、仓储物流的产业园区初具规模。今年,马村新建一个吨的气调库。产业园区有了仓储功能,群众自家种的设施蔬菜和苹果的售价又提高了不少。
现在,马村已经摆脱贫穷落后的旧模样。近年来,村里新打机井4眼,硬化生产道路3公里、巷道22公里,建成村级污水处理站1个,衬砌巷道排水沟米,新安装路灯盏,座大棚实现了滴灌全覆盖,新发展苹果种植面积亩、花椒栽培面积亩。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全村产业覆盖率达到94%。
“我有信心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云浪说,自己和村两委班子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努力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给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兜住底。“马上就年了,我们得努力奋斗,不获全胜不收兵。”他说。(本报记者刘芊羽见习记者文超通讯员王辉张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