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晓极
我的家乡澄城县,历史悠久,从北魏始建,县名已经沿用了年了。民间一般称它为徵县,澄县。这么多年,澄城县城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单说县城的规模,向南越过距城五里的阳庄村,延伸到了雷庄的郑家庄附近,扩展了约十多里;向东,县城崭新的职教中心建到了曾家庄,宏伟气派完工不久的城关中学跨过庄头村坐落到了越家庄的大地上;向西,横跨东西在西河沟上建起了一座大桥,使天堑变通途,昔日翻沟爬坡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西河沟沿边的郊城堡村,如今只要骑个自行车,十几分钟即可抵达。
澄城县城摄影雷康锋
县城的扩张,还有点高调张扬,一改澄城人质朴的作风。熟悉省城西安环境的人都知道,西安火车站对面的那条著名的南北走向的解放大道,沿这条大道东西两边共辐射出八条巷子,于是名称从一路叫到八路。而澄城县城以中心街为中心,沿街两边的东西方向落成的巷道,已经从一路叫到了九路,超过了西安市的解放大道,这曾一时让人们津津乐道,传为佳话。放眼望去,县城四纵十橫城市道路框架已经形成;街道楼房鳞次栉比,新建的住宅小区也凸显高层;街头的绿化和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园广场,以及流光溢彩的新光源电子广告……这一切,都使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古老县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充满了现代气息。
澄城乐楼摄影雷康锋
人们常说灵魂安处是故乡。作为长期在外工作和生活的我们这代人,外边的世界只是谋生路上的驿站,而根是深深地扎在家乡的这块热土上的,故土情怀常萦绕于心。多年来,每每思乡之情不能释怀时,为求心安,急返家乡,寻寻觅觅,总想找到小时候家的踪迹和感觉。然而眼下天翻地覆的城市改造,留存心间的老街老巷旧居早已旧貌换新颜,故园何在?于是失落和思念,时常浮上心头。县城诸多新变化,消失的家园,常常勾起我浓浓的乡愁。每每此时,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了那已逝去的,只有在照片和梦境中才能重现的家园,以及家园四周的一切。我出生成长的家园,那曾是我和父母、兄弟姐妹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那是我深深眷恋的地方。那时的街坊邻居,县城的老旧模样,土夯的老城墙,这一切都历历在目,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
一城墙东南角是仓厫
我的老家在澄城县城老城墙根下。我们村的位置是在县城南城墙下高处北边的一土埝上,因而叫北埝村,也曾叫过新盛村。这是个双边排列的村子,坐北朝南的一排村子背后连着南城墙,我家就在此间。我家窑洞背后连着南城墙根下的城壕,政府发给我家的土地证,明确写着北边界址为城壕。我家和村里的其他人一样,凡连着城壕的住户都把城壕占为私有地,种上了黄花菜、洋姜、萝卜、葵花等。
从我记事起,县城的老城墙就是断壁残垣,断断连连的夯土城墙轮廓式地围了县城一周。城墙上已经裸露的黄土上长满了蒿草,任凭风吹雨打,似乎在倾诉着县城的沧桑。我们孩童时,曾从南、北、西三面爬上过几段互不衔接的城墙,这些墙体坍塌所剩已无多高,城墙顶上也不很宽阔了。我们玩耍时打土仗想挖动城墙上的土块是决不可能的,因为老城墙虽历经数百年了,但土质仍坚硬如铁,这些都得折服于老祖宗的施工质量呀。听老人讲,城墙高约2丈5尺,墙基宽1丈6尺,顶宽约9尺,城壕深1丈3尺,城墙周长约3里。资料记载老城墙建于北魏时期,明清都有过几次维修加固。
乐楼雪景摄影雷康锋
老城墙的四个城角是坚持到最后才消失的。这四个城角承载着古徵老城太多的记忆,也最具风采。在城墙的东南角内,有一个紧紧依托南城墙而建的庭院。这个庭院坐西朝东,虽自成一体,它还被一个较大的院子包围着,象个院中小城,包裹严实,平添了一层神秘色彩。这就是旧官府的仓廒,官家重地。据说,它叫常平仓,用以储备粮食,非常时期平抑市场粮价。原来旧官府也讲究调控市场。解放后县政府理所当然地接管了它。仓廒仍然是粮仓,包着它的大院子曾是县粮食局、粮站的旧址。
改革开放前,每年夏收和秋收后一段时间,特别是夏收后,这里人声鼎沸,灯火通明,通宵达旦收粮,热闹异常。粮仓门前披红结彩,标语高挂,并为交粮的粮农备有热水、饮食、防暑降温等一些接待设施。来交粮的农民也是人欢马叫,时常敲锣打鼓,以表示全心全意为国作贡献。
那时农民交售的粮食叫公购粮,是由公粮和购粮组成的。公粮是交农业税,购粮则是国家按照当年粮食价格,向农民收购的成品粮。以此作为国家为非农业人口提供口粮的国家的粮食储备。这公购粮交售当时是农村最大的政治任务。农民表面热情虽很高,但无庸讳言,也有基数测算过高,让一些群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摄影雷康锋
我家离仓廒太近了,我曾经以协助家人交粮为名到过粮仓小庭院,更高兴的是进入过储粮大仓窑,在小麦堆上翻跟斗。这仓房给人印象深刻,它是和南城墙粘在一起的,背靠着南城墙建有十个砖窑式的仓房。这种巧借城墙就兼具了防御和仓储功能的做法太巧妙了。靠南边仓房总长有三、四十多米,每仓宽约三、四米,进深约有七、八米,高在四米以上,这些都是印象的记忆,不能确定。坐北朝南一排的仓房只有四个,这个独立小庭院共列仓窑14孔,小庭院宽约十余米吧。后来听院子管理人讲,这仓廒依城墙而建,防火、防盗、防入侵,简单科学实甪。仓廒原是旧城的一个遗存,而今不复存在,成为记忆中的遗物了。
仓廒所在的巷子叫老爷庙巷,因为在这个巷子里早建有一座关帝老爷的庙宇,遂得其名。这个庙曾是县城较大的一座庙宇,香火旺盛,保留时间很长。关帝庙的旧址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是县府驻地,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县委机关所在,县人武部也曾在这里办公好长时间,后来被县印刷厂占用,听说至今还保留着老爷庙大殿的五间房。这个院子也曾有过辉煌的过往:年,朱德、任弼时率领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途经澄城时就是在老爷庙戏台的欢迎会上发表的讲话,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那时是由国民党政府出面接待的。
二城墙东北角是文脉之地
城墙东北角里是古徵的文脉之地,坐落在东北一隅首先能看到的是城里的文庙即孔庙。我曾看到过一个资料,古澄城的县城虽不大,而城里的儒、释、道各种宗教的庵、观、寺、坛、庙、祠、院和耶稣教堂就有二十一处之多,遍布四郭。其中较为壮观和保留持续时间最长的有三座,文庙是其中之一,足见故乡的祖辈先人们是多么地尊孔崇儒。和文庙毗邻之东则是古城旧有的玉泉书院。书院本是旧时聚徒授课或研习学问的场所。玉泉书院是清乾隆年间官府设立的,院中曾建有讲堂,讲堂前后都建有厢房。清道光年间有知县倡导募银,又增修了房舍,书院面貌大为改观。玉泉书院当时在全县可谓首屈一指,影响较大。这是澄城崇德尚文、尊师重教的一个缩影。清末玉泉书院被官府改为高等小学堂。一九四零年,经历磨难的澄城中学便在玉泉书院的旧址上恢复了办学。
古徵公园摄影雷康锋
一九六二年九月我到澄城中学上初中,这时的澄中既有初中部又有高中部,学校仍设在文庙的旧址处,不过这时文庙和旧时玉泉书院并成一体,成为了澄城中学教书育人的大院了。当我走进澄中那个校门口,感觉好像还有文庙棂醒门的遗存。文庙的大殿失去光彩而破旧沉闷,然而它毕竟还昂首站立在原地。只是在它的屋檐下不时冒出股股热气,它成了学生灶的大操作间了。
顺着原文庙大殿的后面遍踏学校大院,还能找到古有建筑物的遗存。比如,我一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