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

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是一张“网”

那么乡村医生就是“网底”的健康卫士

日前发布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

明确了未来几年村医队伍的

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目前村医的现状如何?

最新政策对村医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到基层

近距离了解扎根一线的健康守门人

今年上半年,渭南市卫健委基层卫生科科长于博更多的是处于兴奋和忙碌中。

6月7日上午,于博像平日一样,为落实基层“县管镇聘村用”工作,继续奔走于市政府大楼里的市编办等部门。

“实施这项工作,渭南在陕西是第一个。我们和其他3个部门加紧协调近半年时间,估计两周内实施意见就能定下来,七八月就能正式实施。”于博边走边说,显得很激动。

01“县管镇聘村用”试点为基层医疗点燃希望

这项让于博引以为傲的“基层卫生健康人才‘县管镇聘村用’”工作,是列入渭南市年深改任务清单上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渭南市深化医改路上为激发村医发挥“网底”作用的又一次试水。

“年起,连续5年全国范围内为基层乡镇卫生院招聘名以上医学类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并且,从待遇上破题,其编制在空编范围内逐年下达实施。”对于政策的核心内容,于博解释。

而这次酝酿已久的“基层卫生健康人才‘县管镇聘村用’”政策的尝试,也恰恰契合《“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对未来村医队伍建设的发展蓝图。当然,截至目前,渭南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却给当地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未来点燃了希望。

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居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如何能真正吸引医学毕业生加入乡村医生队伍,并且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在基层“安营扎寨”。

02工作繁多待遇偏低基层村医负重前行

6月2日,47岁的澄城县樊家川村村医樊学涛身穿防护服,在韦庄高速路口负责对过往车辆进行疫情防控检查。

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当了24年村医的樊学涛又多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每月要和镇上的其他村医在高速路口轮流值班。

“村子里看病的人不多,村医承担了大量公卫方面的工作。”樊学涛说,平时就是轮流在高速路口值班,有疫情的时候每天在村子里给村民做健康监测、组织做核酸……从早忙到晚。

20世纪90年代初,樊学涛毕业于当时的陕西科技卫生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不到20岁的他,因为父母需要照料,选择了返乡给当地村医当助手。

在最初跟着师父行医的三年里,樊学涛不仅学到了师父“真传”的本领,也强烈感受到村民对村医的尊重和需要。于是,他决定留下来当一名村医,继续为村民服务。

“以前当村医时,可以在家办公,给村里人看病、做防疫、给娃打疫苗。现在一般是在村卫生室坐诊,定期走访,对村里人进行健康管理。”樊学涛说。

村医工作具体细微,却承担了村里所有医疗、卫生、保健相关工作。他们长期深入乡村最基层,带着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为村里人提供最基础的医疗服务和各种健康管理。

“外出务工人数越来越多,村里的人越来越少;有很多药品不在村卫生室的用药目录中;农村医疗服务需求持续萎缩。同时医改之后,药品都是零差价格,乡村医生只挣门诊费,还有一些补助的费用,算下来收入也在减少,更别提养老保障。”樊学涛说。

面对繁多的工作任务、偏低的待遇,樊学涛也会抱怨和诉苦,但抱怨、诉苦之后,他依然服务于村子里的每家每户。

“虽然现在村里看病的人少了,但村医这个岗位不能少。现在最担心的是留不住人……”樊家涛深深叹了口气。

樊学涛只是村医队伍的普通一员。他的身上折射出成千上万乡村医生的影子,他们扎根基层,日复一日地坐诊、走访和完成公卫服务项目。

03

解决村医可持续问题

应有一套组合拳

“解决村医可持续问题应该是一套组合拳,需要政策叠加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于博一语道破解决村医问题的途径。

事实上,和全国一样,在新医改十余年时间里,陕西各地为解决城乡二元制结构问题、基层卫生健康人才短缺和人员结构不合理问题,都在做各种尝试。

强基层,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加大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造和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以培养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使更多的城乡居民不出社区、不出乡村就能看上病。

为了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10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诸多政策和配套措施出台,但因医改的问题千头万绪,村医愿意来、留得住问题远远没有解决。

“到去年年底,渭南市共有村医余人,整体学历水平低,基础理论知识薄弱,诊疗能力不足;队伍老龄化,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其中,有20%的村医面临退休,有些临近、超过60岁还在岗,等待后续力量的补充。”于博说。

据了解,全省普遍存在村卫生室因村医职业上升通道窄,养老得不到保障,薪酬待遇低等方面因素,不利于吸引年轻医生加入乡村医生队伍,部分乡村医生转个体诊所发展,村医面临断层问题。

“乡村医生的作用不可替代,让村民‘小病不出村’‘小病村里看’,而且也大大提升了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必须想办法解决村医的后顾之患。”于博说。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宝通认为,只有村医的福利待遇、执业资格和入编等都有了保障,才能让乡村“留得住人”,更能“留得住心”,医学生毕业后才能愿意扎根基层,更好地为村民的健康服务。

不过,让村医发挥基层医疗卫生“网底”作用,更需跟进相关“保障机制”。

04

解决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推动任务落地落实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年重点工作任务》(以下简称《任务》)。

《任务》要求,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落实和完善村医待遇保障与激励政策;推进健康乡村建设,采取巡诊、派驻等方式确保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进“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有序扩大家庭医生队伍来源渠道,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

与此同时,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再次明确村医未来几年发展方向。《规划》提到健全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机制;采取派驻、邻村延伸服务、流动巡诊等方式,保障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政策有了,那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就要从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医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两个方面破题,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卫健系统工作人员如是说。

如何推动任务落地落实,让医学毕业生愿意扎根农村?“还是先要从编制、身份入手,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不足的现象,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人才流动机制。”于博一直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