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美人”“紫美人”“粉美人”……如此可人的名字搭配晶莹剔透、娇俏欲滴的“小身躯”再适合不过。这些是有“春果第一枝”美誉的樱桃人工杂交新品种名称,由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小蓉团队经10余年选育而来的中国樱桃“美人”系列。
近日,由中国园艺学会樱桃分会主办的中国樱桃年会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面向全球中英文同声传译。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王小蓉教授一行4人参会,同来自全国各地樱桃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同行进行深入的交流,并提交成果论文4篇,经与会专家评议,团队获得优秀论文奖。
会上,王小蓉教授作了“StudyoncherryresourcecollectionsandBreedingprogressinChinesecherry[Cerasuspseudocerasus(Lindl.)G.Don]”(中国樱桃种质资源研究及育种进展)的主题报告,重点介绍了课题组就中国樱桃开展的工作进展,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王燕博士(中英文同声传译)作了“PhenpotypingandinheritanceanalysisofflowerandmainfruittraitsinF1populationofChinesecherry(中国樱桃花和果实主要性状描述及杂交F1代性状遗传倾向分析)”的报告;博士研究生刘针杉作了“Efficient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novelgenomic-SSRmarkersinChinesecherrybasedonwholegenomesequencingdata(基于中国樱桃基因组高效SSR标记的开发及应用)”的报告。与会同行专家充分肯定了课题组对促进中国樱桃产业发展所做的努力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学校樱桃团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前进动力。
王小蓉,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果蔬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教学和研究工作。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我国樱桃消费世界排名第一,但至少1/5的樱桃依赖于进口,年进口量超过20万吨。我国原产的小樱桃不断被欧洲甜樱桃(俗名“车厘子”)挤压发展空间,唯有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才能突破发展困境。
种质是种业的芯片,针对樱桃产业卡脖子痛点,王小蓉教授带领团队在过去十余年中走遍我国12省(市)、80余市(县)和个乡镇,收集、鉴定和评价了余份樱桃资源,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创制樱桃杂交种质。目前保存优异资源和人工创制种质约份,初步选育出70余个优良杂种株系,已申报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并开展多点试验与示范。
樱桃种源的收集、鉴定、建档是个经年累月繁琐、庞大、枯燥的过程,此后还有杂交繁育、采集样本、测评记录等等环节,而要种出优质的樱桃,田间新技术、新模式也至关重要。
年1月,四川农业大学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牵头申报的《基于IPv6的樱桃智慧农场研究与应用》项目成功入选中央网信办等十二部委联合开展的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试点项目。获批此次试点项目的高校全国仅有15所(包括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是全国农林高校中唯一入选的学校,也是四川省内唯一入选的高校。
该项目主要依托樱桃资源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四川农业大学与四川省天府新区校地共建樱桃博士工作站,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园艺”专业和四川省重点学科“果树学”的学科优势、四川天府新区中国樱桃基地以及前期科研成果,从“种业”原始创新出发,依托园艺学院王小蓉教授科研团队数十年积累的樱桃资源,全产业链、高定位设计布局,结合5G在人工智能、物联网、AI、大数据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实现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基于IPv6的樱桃智慧农场效果图
年4月,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陈学华等人赴四川农业大学崇州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就樱桃资源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情况开展调研,并远程体验了《基于IPv6的樱桃智慧农场研究与应用》项目,无人机现场传回天府新区樱桃园中的水肥、土壤等各项指标,显示出5G+人工智能的创新融合探索,为智慧樱桃栽培“新技术”创新与示范提供了新途径。陈学华对樱桃平台的管理运营逐步规范表示充分肯定。
目前,王小蓉教授和团队已经采用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开展樱桃优异性状基因挖掘和利用等工作,改变过去杂交育种周期长、投入大的问题,推动我国樱桃育种进入分子精准育种快车道。下一步,四川农业大学樱桃团队将力争在关键技术集成攻关、新品种推广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全产业链服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科技创新品牌,催生更多创新成果,为推动四川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做出新贡献。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新闻网、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