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自穆公以后,一代不如一代,本来国力就走下坡路,再加上战争、叛乱以及氏族专权、夺嫡之祸等等,到前年,秦孝公继位时,便已从“永霸西戎”的强国沦落成一个三四流的弱国,弱到什么程度?袭扰一:商鞅来了国内如何贫困,导致“秦人食草”也就罢了,关键是,国外也不安生,后方义渠、巴、蜀不断袭扰,前方呢,三晋时不时的渡河访问,怎一个窘困了得。就在这样窘迫的局面下,非常了不起的秦孝公上台了,上台之后打算革新,可怎么革新呢?人才,了不起的人才,于是,继位伊始,便向天下发出振聋发聩的“招贤令”,曰: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首先回顾一下光荣的历史,告诉天下士子,我大秦也是曾经阔过的,然后总结了一下当前的困境,其中,“诸侯卑秦”四个字的实在是可圈可点,别说一个诸侯国,就一个普通人,也不愿四处广播,大家都鄙视我,没人愿跟我做朋友,为嘛?跌份儿啊,但秦孝公就这么说了,直来直去,一点转圜的余地都没有,这已经是鼓足了勇气,准备打烂摊子重新开张了,怎么重新开张。谁能帮我一把,让我强大起来的,我将加以高官,并分茅裂土。态度很诚恳,而且开出的价格也很诱人,于是呢,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商鞅来了。秦孝公二:商鞅是什么人这个时候的商鞅,应该叫卫鞅或者公孙鞅,因为“商”是到秦国,改革成功后,获得的“氏”。当时商鞅的“卫”以及“公孙”二字就可以充分表明,商鞅的出身不简单,卫国公孙,也就是卫国某一位国君的后人,因为普通人没资格以公孙以及国号为氏。但出身尊贵有什么要紧?到了商鞅这一代,家族早已没落,再加之卫相当于魏的卫星国,所以,商鞅得以老早就离开卫国,到魏国读书,并拜在河西学派之公叔痤门下,还在他的引荐下,当了一名中庶子。什么是中庶子?或者掌管公族事务的小官,或者公室贵族身边的卫士,总之呢,不管什么意思,都足以说明,商鞅在魏国混的很不得意,很不得意怎么办?事情就是这么凑巧,前年,公叔痤死,临终之际,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但魏惠王不听,他何等身份,哪会把一个中庶子放在眼里,商鞅的前途似乎就此黯淡无光,永远没有希望的时候。恰巧秦孝公发布了招贤榜,商鞅一看,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回见了您那,于是,就这么溜溜达达的跑到秦国去了。变法三:商鞅的作用商鞅到秦国之后,经一番周折,与秦孝公相见恨晚,相见恨晚怎么办?秦孝公很快拍板,爵商鞅为左庶长,全力支持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前后两次,总计二十余年,有推行郡县、什伍连坐、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施行二十等爵、严禁私斗、重农抑商、拆大家为小家等诸多方略。总之呢,是力图以各种措施,将秦的方方面面,置于法的约束之下。他的变法是很成功的,何以见得?商鞅前年推行变法,到变法的第六年,即前年,魏惠王便主动降下身架,到秦国杜平(陕西澄城县)与秦孝公会盟;前年,便被天子赐号为“霸”,中原诸侯来贺,于是秦孝公派公子少官与诸侯在逢泽(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会盟,并带他们朝见了周天子。从原先的“诸侯卑秦”,山东诸国都不愿与秦国往来,与之会盟,到主动前来会盟,乃至于成为“霸”,带着诸侯朝见周天子。这其中的变化自然是巨大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秦就这么花了十年二十年的时间,一改两百余年的颓势,重新甚至超越了秦穆公时期的荣光。秦再度崛起,成为任谁都不敢小看的大国。一个商鞅,作用就能有这么大,于此而言,说秦在商鞅手里死而复生,是毫不为过的,但,商鞅既然作用这么大,为何秦孝公死后不久,便身死名裂,承受了悲惨的命运?这里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商鞅自己的问题也不容小视,因为,他最终活成了自己都讨厌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商鞅四:商鞅的封地秦孝公晚年,商鞅已经功成名就,这时有个叫赵良的士人求见他,总结了他的过失,其中什么执法太苛,导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乃至于老百姓都“战战兢兢,道路以目”也就罢了,毕竟有君王罩着,别人不管怨还是怕都拿他没辙。但关键是:君又南面而称寡人。商鞅又在封地南面称君,或者在封地南面称君只是个谣言,但其中另有一层关键的意思是,赵良已经隐晦的表明,商鞅在封地,便会对秦造成威胁。商鞅的封地是怎么回事?前年,商鞅乘魏齐马陵之战大败亏输之际,乘隙发兵,夺回河西,因有大功于秦,被: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得到商於之地,号为商君,商鞅的商就这么来了。商於之地什么情况,位于秦楚交界,张仪欺骗楚国时就有“商於之地六百里”的说法,也就是说,商鞅的封地十五邑,面积足足有六百里之多。号称千里之国,但商鞅就占去六百里,秦国的一半都是他的。商鞅实施变法,首要就是推行郡县,将地方置于中央管理之下,加强中央集权,为此,还得罪了不少贵族。可当大家都以为郡县是大势所趋,准备接受的时候,单单这个商鞅,一个人就占去了秦国的一半。赵良五:商鞅的取死之道秦孝公招贤时保证,“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在商鞅身上,提出的条件一一兑现。但商鞅,推行郡县,主张依法治国,后来却为了个人利益,牢牢把住商於之地不放,如此出尔反尔,说一套做一套,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他的良心过得去吗?无疑,赵良是个智者,他也提出了解决办法,就是“何不归十五都,灌园鄙”。劝他归还商於十五邑,急流勇退,当个自由自在的隐士,但商鞅不听。导致前年,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秦孝公病入膏肓的时候打算传位给商鞅,但商鞅没有接受。秦孝公这是真的想传给他吗?或者,这也是一次隐晦的试探或者提醒,原因就是“君南面而称寡人”,你只要拥有商於,便与秦国法制不合,成秦国的心腹大患。事已至此,到秦孝公死,商鞅与秦国没有一点牵系的时候,老氏族发难,新继位的秦惠王想起商於之地的莫测,作为一个君王,有一半国土不能自己掌握。于是,估计秦惠文王就再也坐不住了。推行郡县,却有霸着商於之地不放,最终成为自己讨厌的人,商鞅死的冤吗?答案很简单,他或者是个好人,但死的不冤,一点儿都不冤。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等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0178.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0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