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成员和周铁怀(前排中)师傅渭南青年网(文/杨颖楠刘苡璇图/靳其润张宇洁编辑/景明军)8月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赴澄城县陶瓷文化调研团来到了尧头镇尧头窑遗址。这一天恰巧赶上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周铁怀师傅正在窑洞里制作瓷碗,调研团的成员们有幸与周师傅进行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感受到这位老人淳朴面容下不屈顽强的伟大灵魂。陕西澄城尧头陶瓷,是中国民间粗瓷的活化石,澄城尧头窑烧制技艺已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尧头窑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古窑址遗址群,属于我国罕见的民窑群遗址,被称为“中国原生态陶瓷活化石”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天然民窑博物馆”。而周铁怀师傅就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当日晌午,调研团的队员们被告知周铁怀师傅恰巧在园内,便迫不及待地跟随讲解员来到了周师傅工作的地方。走过蜿蜒崎岖的小路,经过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毫无遮挡的炙烤,队员们早已汗如雨下,但甫进窑洞便感到凉意扑面而来,窑洞冬暖夏凉之名果然名不虚传。洞内无光,只有洞口暴露在阳光下,入眼处皆是成型的杯碗盆壶,整齐排列在两侧等待一同下窑烧制。讲解员提醒来的人“周围摆的都是周师傅做的半成品,小心一点不要碰碎了。”队员们都暗自惊讶这庞大的数量,大致望去也有成百上千件了。“周氏”第十代传人周铁怀师傅年近七十的周师傅很健谈,知无不答,答无不细。采访周铁怀师傅据周师傅介绍,他是初中毕业后继承祖业,成为“周氏”第十代传人。学习这门手艺的初心是不想祖先留下的的东西失传,想把这些文化传承下去。问及目前从事这项手工技艺的人数如此之少的原因,周师傅感慨道,年前后瓷器售卖艰难,很少有人来买这些手工瓷器,很多曾经的手艺人被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问到他自己,周师傅指了指左手后方的牌子,说道“我从来没有停过。”改革开放以来,他加入到陶艺制作行列,凭着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一整套手艺以及40多年的驾轻就熟,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的小有名气,一步步走来,身后的脚印都清清楚楚。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坚守者,尧头窑黑瓷的传统制作技艺才未被淹没,得以在现代文明的夹缝中艰难传承。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为得一件周师傅亲手烧制的瓷器。无论是收藏、日用还是送礼,周师傅手下的瓷器都能满足你。他真正做到了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了家人,富裕了文明。据了解,尽管如今尧头陶瓷的境地比十多年前大有改善,但其发展状况依然举步维艰。采访过半,调研团不禁向周铁怀老人询问如何看待这项传统手工技艺以后的发展。周师傅对此很是乐观,“原来就我一家做,现在已经几家了。”可以看出周师傅很是欣慰,他告诉调研团成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传承的行列,包括自己家的孩子们也都会在念书之余抽空来学习。同时由于近几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宣传,大众也“开始退回来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些老玩意儿。尤其是尧头主产民瓷,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其无污染无添加的纯手工制作也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对此周师傅颇为自豪的说到“用着放心”。尧头窑黑瓷结束了短暂却意义非凡的采访后,调研团的队员们一一向周师傅道别,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并了解尧头陶瓷的千年兴衰历程。在古遗址区一路走来,昔日繁华不在,干涸的黄土地上杂草丛生断壁残垣,唯有古窑屹立如初,仿佛还能燃烧下一个千年……据讲解员介绍,尧头粗瓷是渭北历史上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有着年的烧造历史,其窑址也是历代汉族民间陶瓷文化遗存的重要地方。而明清时期尧头镇的陶瓷业发展到兴盛阶段。据汉族民间流传,在鼎盛时期有窑百余处,年产陶瓷多万件,不仅占据了渭北各县市场,而且远销山西、甘肃、内蒙古、陕北等地。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战乱及匪患不止,加上光绪三年大饥馑的影响,导致澄城县人口急剧减少,尧头的陶瓷业亦严重衰落。近几十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尧头陶瓷的瓮、盆、罐等主要产品用途渐失。陶瓷艺人大都已六七十岁,新培养的艺人不足20人,仅存的小作坊只能视市场需求断断续续地制造少量的应时产品。尽管如此,在周师傅的坚守下,尧头陶瓷终是看到了新的生机和希望。一双手,一块土,足以留住即将遗失的文明;一个人,一颗心,足以点燃飘摇千年的窑火。走过最艰难的路,便会迎来生命的光,愿每一个老尧头都能看到尧瓷重现千年前的辉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251.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