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文明的结晶。澄城是药材之乡,黄芩、远志等传统中草药久负盛名。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提高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水平,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一、澄城中药材产业基本情况澄城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90年代,澄城开始人工试种黄芩、远志、柴胡、金银花等中药材,经过30多年的发展,澄城本土种植面积12万亩,覆盖庄头、冯原、赵庄、尧头、交道、寺前、韦庄等镇,一般一茬2—3年,年产量超过4万吨,产值2.5亿元左右,属渭南药材种植集中、面积最广的区域,是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县、中国道地药材黄芩基地。澄城黄芩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黄芩苷含量高达17.4%,比国家药典高出6.4%,“澄城黄芩”入选陕西十大秦药。澄城出产的远志解放前就专有“澄志”之名。“澄志”“澄城黄芩”先后进入中国药典、中国道地药材全书。另外,澄城人以承包土地、定向回收的方式辐射到渭北的韩城、合阳、白水、蒲城、富平、大荔等周边县市,实控种植面积已达35万亩。远志每亩收益1万元左右,黄芩每亩收益元左右,柴胡每亩收益元以上,金银花每亩收益元左右,可以说,中药材已成为渭北区域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提高了当地吸纳就业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澄城现有陕西山林、陕西澄鑫等中药材产地购销及初加工企业和合作社8家、中药材协会1家,发展会员人,涉及农户余户。其中,陕西山林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年生产加工中药饮片余吨,吸纳就业余人,实现年产值余万元,年利税余万元。年,陕西山林中药材公司被陕西医药控股集团兼并重组,重点发展澄城黄芩产业。该县与陕西医药控股集团签订了投资3.5亿元的渭北中药材仓储物流加工基地项目,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加快形成以陕西医药控股集团为引领,以庄头镇里庄村渭北中药材集散地为枢纽,以黄芩、远志、金银花等道地药材为品牌支撑,以35万亩中药材基地为支撑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格局。二、存在问题缺乏统一规划,政策资金支持不够。近年来,该县以果畜产业为引领的现代农业得到长足发展,相比对于中药材这一区域特色产业的重视、扶持还不够。以主产区庄头镇为例,中药材种植主要是群众自发散户经营,拥有亩以上种植户不超过10户,集约化水平低,且种植户对种植技术学习及应用不足,信息化、组织化程度低,尤其是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层、示范区还没有建立,这些都导致该县中药材种植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盲区,产业发展无序,分工不明,极大地影响了中药材产业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科技含量较低,基地建设缺乏保障。目前,该县大部分药材种植户仍然依赖“土办法”“土经验”,管理相对粗放。与粮食作物相比,中药材种植从选种、施肥、抓苗、除草到采收时间、采收方法、经销加工,都更需要专业人才的技术指导。每个环节的处理不当都会影响中药材品质和产量,进而影响农户的经济收益。品牌意识不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以该县所产远志为例,其品质纯正,富有安神定志的奇效,一直比较紧俏,出口畅销,“澄志”品牌于4年被《中国药典大全》收列其中。年陕西山林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已在国家注册“澄志”商标。但作为道地药材的知名产品,该县还未申请通过地方产品保护品牌,品牌效应没有及时转化为经济效益,给澄城远志等道地药材的宣传和销售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服务体系薄弱,产销一体还未健全。尽管省级龙头企业山林中药材及其牵头创办的澄城县中药材发展协会在抓点示范、开展培训、组织销售等方面做了不少产业服务工作,但是由于企业能力有限,协会才刚刚起步,不可能为种植户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加之,全县中药材合作社、协会等中介组织还不多,社会化程度偏低,缺乏服务管理经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药材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成为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三、下一步打算产业强药。研究提出打造中国黄芩第一县、陕西中药材第一县战略目标,制定《澄城县中药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渭北中药材仓储物流加工基地项目。围绕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延长中药材产业链,提升中药材价值链。围绕澄城及渭北区域道地药材深加工,开展中药材提取物、特色中药材饮片加工及其附产物综合利用,以及中成药、保健食品等开发,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含量水平。科技壮药。依托澄城与省科学院,山林中药材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建立的院地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充分利用脱贫攻坚期间建立的个扶贫产业园,大力推广药材、经济作物套种发展,实施综合开发,进一步扩张基地面积。品牌兴药。发挥澄城黄芩“陕西十大秦药”品牌效应,利用中药材龙头企业外销网点多、渠道畅,及在外商会、驻外办事处人脉资源丰富等优势,广泛宣传推介澄城中药材,打造品牌形象。适时组织举办中国黄芩高质量发展大会,塑造澄城中药材强势品牌。四、几点建议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投入。一是将中药材发展纳入全县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结构调整以及有机特色农业品牌项目,作为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扶贫开发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政策支持。二是在引进制种、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基地建设、深度加工、购销运输,以及招商引资引项等方面出台财政扶持政策,积极争取金融信贷,通过项目资金倾斜、小额贷款贴息、吸引社会投资等方式,大力扶持中药材产业各个环节发展和中药材市场主体成长。三是抢抓因疫情出台的一系列构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机遇,抓紧谋划储备一批公共卫生、生物医药项目,着力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加强科技支撑,示范推动发展。一是更大力度开展院地合作,引进技术人才,促进产学研结合,共同开展技术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二是以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生物除草、科学加工等新优实用技术推广为重点,提高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水平,为实现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围绕渭北区域道地药材深加工,开展优质、特色中药材饮片加工及其附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中药材提取物及其纯化技术研究,以及中成药、保健食品等开发研究,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含量水平,为增加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延伸中药材产品开发产业链创造有利条件。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竞争能力。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做好道地中药材主导品种的商标注册工作,通过西洽会、招商推介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推介澄城中药材。其次,建设产业园区,依托现有示范基地、技术力量、服务平台等,科学筹划园区建设,健全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整合生产要素,提供优惠政策,通过以商招商、以企引企,吸引龙头企业集聚,实现中药材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专业化、特色化生产。第三,加强质量管理,推进中药材种植GAP基地建设,推进龙头企业GMP生产技术、GSP产品质量认证,实现生产、供应规范化;加快中药材质量追溯制度建设,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实现中药材市场秩序规范化。健全服务体系,实现产销一体。一是强化技术服务,建立长期、稳定的培训制度,加快培养一批精通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技术人员、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提高中药材示范园区种植质量和技术水平。二是强化信息服务,建立中药材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产业信息,引导农户合理选择药材品种,尽量减少盲目种植,提高产业整体效益。三是强化流通服务,加强对外联系和合作,努力架构国内外医药企业与中药材生产基地的桥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行产销对接,以销带产,推动中药材事业发展。(通讯员:杨龙龙编辑:张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