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三秦大地,麦浪翻滚,金黄耀人。
地处渭北旱塬的渭南市澄城县,相较于同一市的大荔、蒲城等县,因其位于关中平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县域内塬梁沟峁交错纵横,全县90万亩耕地,人均2亩多,多数在旱塬上,不属粮食种植优生区。
如何更好利用荒坡荒沟,有效扩大可耕种面积,把它变成粮草川、花果山?
沟坡地也能种出“钱”景
5月9日,在王庄镇西城村初见张建民时,他正与从西安请来的专业人士商议规划打造亲子农场的事。
年,在澄城县餐饮行业颇有名气的张建民一头扎进农村,承包了村里的亩荒坡荒沟,承包期30年。
“宁种平原一分,不种沟地一亩。”十里八乡很多人不理解,“有钱烧得慌。”
心里憋着一股劲,张建民种了亩苹果树、亩桃树、亩梨树,成立胖子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想把西城村沟坡地变成与澄城县网红村吴家坡齐名的花果山、粮草川。
但是,做餐饮得心应手的张建民,种植果树却面临一大堆困难:基础设施差,路不好水不通;果园费人,村里青壮年劳动力紧缺;荒坡荒沟机械化种植费时费劲成本高……
果树种了8年,投入万元,赔了8年。看他笑话的人越发多了。
继续种果树还是不种?不种了能种啥?还是及时止损任其荒掉?
正当张建民一筹莫展的时候,澄城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主任杨海涛找上了门,建议他改种小麦和玉米。
此时正逢澄城县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如何啃下撂荒地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不让一亩地撂荒,当地政府想到了一个办法——调动各类有实力有意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力量,为撂荒地找“归宿”。
“不光引进来,还要让这些大户能安心、有底气。县上通过‘党委政府+农技部门+种粮大户(经营主体)+普通农户’四级联动方式,给予政策支持,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唤醒沉睡‘四荒地’,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试验田。”澄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习锋说,从试验田扩展到示范田,再到辐射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种粮主体的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生产。
年,在承包地试种第一料亩小麦的张建民不再是两眼一抹黑。购买农机装备、引水安装节灌设施;从每亩地播多少种子到松土多深,从施几层肥再到机械化如何作业……专业农技人员全程跟踪指导。
“我们把这里作为沟坡地类型的小麦宽幅沟播‘’技术的试验田。”杨海涛说,因地制宜,在沟坡地进行科学化种植,看看情况咋样。
年夏,张建民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去年他继续扩种小麦亩,今年已种植玉米亩,结合一产做的亲子农场和民宿正在推进中。在他的带动下,同村村民张青海也承包了亩沟坡地种植粮食。
澄城县大力落实粮食高产高效关键技术,在全县全面推广玉米增密度提单产“”、小麦宽幅沟播“”两项技术。年,该县小麦双百亩“”技术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2公斤,创造了陕西渭北旱塬高产水平;玉米双百亩“”节本增效示范田,在去年天气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到5.7公斤,创造了亩纯收益元的高效示范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5万亩,复种撂荒地.3亩。
5月31日,记者再次来到张建民的小麦地,炎炎烈日下,一片金黄……
“零碎地”连成“大块田”
5月9日8时,天空飘着细雨。卷着裤腿、踩着两脚泥的薛金斗刚从田里回来,又安排两个农机手驾驶农机到大田里作业。
在王庄镇李家洼村许多人眼中,薛金斗是能人,靠种地供养4个儿女长大成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家里有3辆小轿车,还投资多万元办起了淀粉和米线加工厂……
“有人说种地不挣钱,那是只种了几亩。”薛金斗说,“我种地主要靠农机。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你再算挣不挣钱。”
从19岁下地务农开始,他一直琢磨:怎样能既赚钱,又不用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罪?
年,刚改革开放,他敢拿多元“巨资”买第一辆农机——小型手扶拖拉机;年,他又添置了收割机;2年,他包了亩地种小麦;9年,他成立澄城县现代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0亩,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现在合作社有各类大型农机26台,前后花费多万元。
有人问:“花这么多钱买农机划算不?”
薛金斗算了笔账:别人靠人力种1亩地的成本是元,他只要元。种亩地,30个人一天干不完,而他“一人一机”不到一天就种完了。
4年,薛金斗当选李家洼村村委会主任,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年起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这些年,他越发苦恼一件事:随着时间推移,和许多农村一样,李家洼村多户人口,80%的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守村里种地的村民平均年龄超过了50岁。全村5亩耕地谁来种?
必须换个种法!
“我们李家洼村在县政府和农机部门的帮助下,探索走出了一条‘农业生产托管’之路,让‘零碎地’连成‘大块田’,从种到收,实现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统一集中连片作业,使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变成了现实。”薛金斗说,现代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低于市场价15%的价格,为村民提供土地托管服务。今年,李家洼村的粮食种植面积明显增加,99.8%的耕地实现机械化作业。
“现在种地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农民也需要不断‘充电’。”薛金斗说,合作社的农机手每年都要被送到县里组织的培训班培训四五次。年,澄城县现代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被澄城县新型职业农民协会确定为农机培训中心。
做了几十年农民,薛金斗在田野上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希望。今年,他又流转多亩地种植小麦玉米,还托管了1万多亩地。
5月31日,薛金斗来到地里,看到一个多月前在亩玉米地里尝试套种的大豆早已出苗,茎秆粗壮、叶色浓绿,新的丰收正在孕育。
田地里也能干出大事业
5月31日,雷丙桂又招呼给他收麦的工人们“撮”了一顿。
前一天,他刚卖了4亩旱地上的小麦,1亩地挣了0元。“旱地1亩地收公斤麦子,水浇地估计要收多公斤。”雷丙桂难掩喜悦,“今年光小麦毛收入能有70多万元。”
不过,当初雷丙桂回家种地却是为了还债。
10年前,想挣大钱的雷丙桂外出打工,当起了包工头,不曾想,几年下来,钱没挣到,还欠了8万元外债。
雷丙桂一时陷入困境。权衡再三,他回到家乡澄城县韦庄镇西白村,除自家6亩地外还承包了40多亩地。“先有口饭吃。”雷丙桂说,只要能下苦,土地不骗人。
但债要还,还要供养一双儿女,光靠种地不行。“种子、化肥、租用农机都要自己花钱,花费大,收成一般。”雷丙桂和妻子找了“兼职”,在村头的果汁厂当工人,每人每月工资0元。
“要搁到现在,哪怕欠几十万元,靠种地也能还上。”雷丙桂说,去年他种的玉米毛收入38万元、小麦毛收入35万元。
雷丙桂现在种的地比当时多十几倍,用的农机也全是自家的,效率高不说,成本还少了。
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