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徵县、澄城郡、澄城县
徵县,春秋时晋国的北徵邑,秦设徵县,故址在蒲城县洛河东岸避难堡。辖区约为今澄城县及蒲城县永丰乡。新莽改名汜爱县,东汉撤销。
澄城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设置。领澄城、五泉、三门、宫城4县,治所在澄城县,故址即今澄城县城。北周时领澄城、郃阳2县。隋开皇三年()撤销。
澄城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设置,因境内的古徵邑得名,徵、澄同音通用。故址即今澄城县城,辖区约为今澄城县中部,北周时辖区扩大为今澄城县全部。年曾并入蒲城县,年恢复澄城县建制。位于渭北高原东北部,前拱原阜,后依山陇,大浴河襟左,洛河环右,是历代屯兵御敌的战略要地。
2.龙首渠
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为汉武帝所凿“关中六渠”之一。由庄熊羆建言开凿,以灌溉当时临晋(今大荔县)重泉(今蒲城县)以东万顷盐碱地。前年-前年,发兵卒万人,自今澄城西南引洛水东南流,至今大荔西仍入洛水。渠经商颜山(今名铁镰山)下,土松渠岸易崩,乃采用井渠法开凿。长10余里,最深井40余丈。因开渠时,获龙骨(恐龙类化石),故名“龙首渠”。此法后来传到西域,即今“坎儿井”。
3.良周秦汉宫殿遗址
位于澄城县刘家洼乡良周村北,为秦汉时期的遗址。遗址中心区为一壕沟环绕成长方形,此范围内遗迹密集,出土遗物较多。其东部偏北有一座建筑基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较大。遗址范围内发现有多处柱础石,另见有云纹瓦当、砖及大量瓦砾。在筒瓦、板瓦上有“犬亭”、“大匠”等陶文戳记,在璧纹空心砖、滴水砖和铺地砖上有“宫”、“与天无极”等字。良周遗址作为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内涵丰富、保存较好的大型宫殿的代表性遗址,对研究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行宫布局、宫殿结构及其用途有较高历史和学术价值。该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下为姜宝莲《陕西澄城良周秦汉宫殿遗址调查简报》(文博//04)的看法:良周秦汉宫殿遗址,史书无载。从发现的大量板瓦、筒瓦及瓦当来看,大部分质地细密坚硬,外饰绳纹,内饰麻点纹,与以前所发现的秦宫殿遗址建筑遗物相似。云纹瓦当具有典型秦的风格,其中当心为四叶纹的云纹瓦当,与咸阳一号宫殿遗址所出的云纹当相同,而且在此遗址中还发现一批带有戮记的板瓦、筒瓦,依其特点与秦始皇陵、秦咸阳宫遗址、秦栋阳城遗址所出土的秦代陶文相比较,风格相近。同时,出土的璧纹空心砖也是秦宫殿中典型的高等级建筑材料,所以,可以认为该遗址的始建年代应当在战国晚期至秦。是秦在关中东部的一处重要建筑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陕西东部的洛水与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因为地处黄河西岸,被称为“河西”,良周遗址正位于这一范围之内。由于其军事上和交通上的重要地位,秦晋、秦魏之间,曾为争夺河西之地展开多次战争。在遗址北6公里处存有绵延于黄龙脚下的战国长城遗迹。公元前年,魏国军队控制了全部河西地区,秦国败退洛河西岸,筑“堑洛”长城、重泉城。同时魏国在洛河东岸也筑有长城,二国隔洛河形成长时间的对峙局面。秦献公二年(前年)从雍城迁都栎阳,表示其恢复河西之地的决心。献公二十三年,大败魏于少梁(韩城),夺取河西地区。秦孝公即位,用商鞍变法,富民强国,在公元前年将魏完全驱出河西地区。之后秦国一直控制这一地区,并以此作为军事大后方,向东逐步扩大,以至剪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秦国。良周遗址在当时南接元里(澄城县交道乡),东连少梁(韩城市芝川镇),处于和三晋相连的交通要道上。在战国晚期也就是公元前年之后,由于其军事、经济和交通上的需要,秦国对这一地区进行了长时间的经营。这一遗址可能为当时向北、向东交通线上一个重要的城邑和国君出行的宫殿建筑。环绕遗址中心区的壕沟,平面呈长方形,部分壕沟具有人工的特征,可能为城邑中城的防御工程。
“宫”字瓦当与年在韩城市芝川镇的扶荔宫遗址中所发现的瓦当极为相似。据《三辅黄图》所载:扶荔宫建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年),在此种植奇草异木,以荔枝而得名。又据《汉书·武帝本纪》“元鼎元年,得鼎汾水上”在“元鼎四年十月,行自夏阳,东幸汾阴,十一月立后土祠于汾阴睢上”,可见在此建宫与隔河相望的汾阴后土祠有密切关系。黄河西岸建汉武帝扶荔宫决非仅仅为了种植奇草异木,扶荔宫主要作用应是汉武帝祀后土祠途中在黄河西岸的一处行宫。良周遗址与扶荔宫直线距离42公里,基本处于同一纬度上。据《澄城县志》“汉武帝祀汾阴后土,道径吕梁、澄城、合阳北境,皆以武帝名山,石路崎岖,轻骑所不能至”。现在遗址北3公里处良辅河有一武帝庙,北有武帝山,山下有武帝川,据《汉书·宣帝纪》“武帝巡狩所幸之郡国,皆立庙”。而且在遗址中发现有等级较高的“宫”和“与天无极”瓦当。据此,该遗址应是汉武帝祀汾阴后土途中的一处行宫,应属于秦宫汉葺,修葺年代恐与扶荔宫的建筑年代相差不会太远,应在汉武帝时期。
汾阴后土祠立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前年),从此之后,皇帝“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峙,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西汉末年,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十二月,在长安城外作南北郊,曾一度罢甘泉、汾阴祠,永始三年(前14年),皇太后又复祀甘泉泰峙、汾阴后土。在绥和二年(前7年)复长安南北郊,哀帝建平三年(前4年)又恢复对汾阴后土祠的祭祀,但“上亦不能亲至,遗有司行事而礼祠焉”。因此该处宫殿一直作为皇帝祀汾阴后土祠的一处行宫,直到西汉末年。随着对汾阴后土祠祭祀的放弃,这处行宫也失去了其作用,可能在西汉末年废弃。
关于这次新发现的宫殿名称、史书未见相关的记载,年良周村农民平整土地时采集一品“貌宫”瓦当。当径15.5厘米,轮宽0.5厘米。轮内单线弦纹。弦纹内有大方格,格内左右横书阳文篆书“貌宫”二字。良周秦汉宫殿遗址范围约80万平方米,貌宫瓦当的出土地点在该遗址的范围之内。据观察这品瓦当系汉代遗物,与该遗址时代相吻合,所以,“貌宫”瓦当就是该遗址的遗物。那么,“貌宫”可能即为此处汉代宫殿之名,也许汉沿用秦名,亦称“貌宫”,抑另有别名,有待进一步研究。
良周秦汉大型宫殿遗址的发现,对研究秦汉时期宫殿建筑及其布局,增加了新的资料。这处宫殿建筑面积大,延续时间较长。四方的壕沟,对研究探讨这一带城邑的布局,提供了资料。其主体建筑相连的夯基规模宏大,且遗址保存较好,内涵丰富,是一处具有较高考古价值的遗址。
4.西汉铸钱遗址
位于澄城县业善乡坡头村。年清理了陶窑4座,其中一座是烘范窑。陶窑由工作室、火门、火膛、窑床和烟囱等组成。
遗址出土有五铢钱铜范、陶范、炼铜用的铁锅,固定双合范体的铁箍、铁鼓风管、铁钳、铁铲、陶质窑垫及生活用具等。
汉武帝为了扭转铜钱私铸所造成的混乱局面,把铸钱权收归中央,于元狩五年(前)由上林三宫初铸五铢钱,这对巩固中央政权,稳定经济有着积极的作用。五铢铜范的发现在陕西省还是第一次,发现的数量(41件)和每范的钱数(42枚)在全国也首屈一指。
5.神楼
在澄城县西街城隍庙。原系城隍庙前楼阙,始建于唐贞元十三年(),明万历十年()增修,共3座,中楼分为两层,用32根柱子架梁叠木建成,在正中10根柱子处,用砖砌墙建楼,楼上四周有回廊;东西二楼大小相同,用14根柱子架梁叠木建成,西楼内保存有唐代经幢一通,经文清晰完好,为唐大和四年()所刻。三楼楼顶均施碧琉璃瓦,异常绚丽。神楼北侧有金明昌三年()铸造的约3吨重的铁钟一口,钟身铸有“智炬如来心破地狱真言”及“梵书准提神咒”,二者均为梵、汉合体,为研究梵书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