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携一抹春色捧一卷经典

享一段旅程染一身书香

阅经典语录品百味人生

做智慧教师育天下英才

×

深化校园阅读活动,浓厚教师读书氛围,倡导“以书为友学以致用”的读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文化底蕴,实验学校举行“悦阅读悦分享”读书分享活动。

拨开云雾见阳光

---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澄城县实验学校彭丽

如梦似仙的“桃源”风光“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时隔二十多年之久,但我却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阅读《边城》时,一度被它清幽、秀丽、宁静的景物描写所深深地吸引。犹记得,夏日的傍晚,别人都出去乘凉了,而我依旧爱不释手地抱着书,反复地大声朗读着那些写景段落,并且一口气摘抄整理了满满的三大页。那时候的我还小,刚上初中,对于书中的写景段落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无端的感觉,这些文字像长了腿脚一样,硬生生地闯进了我的心房,弄得我心里痒酥酥的,而我却又心甘情愿地对这些不速之客缴械投降,全然没有一丁点抵抗力。直到后来,二读三读《边城》之后,我才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阳光的感觉。美丽的边城,云烟袅袅,鸡犬相闻,阡陌相连,翠竹叠嶂......难道那里有神仙栖驻?我不止一次地发问。此等景致,只应天上有,人间何处寻?读着读着,我的思绪仿佛在恍惚迷离中进入了一种神秘的状态。沈先生笔下的“红云”、“月光”、“草木”“白雾”、“水流”“草莺”、“甲虫”、“渡口”......一切的一切,皆充满了生机与灵性。这些唯美的景物,描写了川湘交界的茶峒的清幽、秀丽和宁静,勾画出了田园牧歌般的边城风貌。这里,远离了都市的喧嚣;这里,摒弃了尘世的浮华;这里,是一个原始的纯净的大自然的再现;这里,饱含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闲情雅致;这里,更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其实,沈先生笔下如梦似仙的边城风光与民国初年“争乱”的外世完全背离,从中不难看出先生对和平美好社会的憧憬和追求。明净澄澈的人性之美当然,沈从文先生如此着力于边城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有一个重要的意图,就是以自然的明净烘托湘西人心灵之明净。沈先生笔下的主人公翠翠,是一位山村小姑娘,聪明可爱,温柔大方,善良美丽。她来自清水碧波、苍山翠竹之间,这使得她身上散发着山野的纯净与秀气。她从小就失去了母亲,是外祖父将她抚养长大。她也很懂事,每天都会帮助祖父去拉渡船,为祖父洗衣做饭。边城的清风秀水从小就陶冶了翠翠的情操,纯朴的民风净化了她的心灵。同时,长期受到好善乐施,古道热肠的爷爷的影响,因而,翠翠长到十六七岁时,从外形到内心都散发着无以伦比的美,堪称纯洁美丽的化身。翠翠的爷爷,是位淳朴厚道的老船夫,也是读者心中仗义勤劳的典范。孙女俩虽然生活拮据,可爷爷却总是把重义轻利,仗义疏财奉为自己的处世之道。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善良的老人。人们对他尊敬有加,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而他却总是一边憨笑一边把钱丢给人家。翠翠母亲的死对他打击很大,翠翠便是女儿留给他的唯一念想,因此,老人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翠翠身上。为了翠翠能嫁一个好人家,他操碎了心。沈先生曾解说《边城》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确,故事中的人,无论主角、配角亦或贩夫走卒,无一不具有沈从文歌颂和寻找的正直、朴素、善良、美丽的人性之美。淳朴本真的风土人情中秋夜,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提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作品中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是当地的豪杰绅士。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都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翠翠。“二老”傩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与翠翠提亲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马路”,“车路”推辞中,仍不放弃对爱情的追求。即便是这样,兄弟二人也没有反目。他们互明心事后,没有按照当地的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用公平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爱情。“大老“天保自知唱歌不如弟弟,心怀悲痛驾船远行,不料却溺水身亡。“二老”傩送得知消息后,肝肠寸断,内心愧疚,远走他乡。兄弟变为情敌,但却依然是兄弟,没有阴谋、算计,更没有手足相残。“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作品的结尾既给人一种悲壮感,又让人产生了无尽的想象。似乎透过薄薄的云雾,我们依稀看到青山碧水旁,有位佳人泛舟溪上,举目远望......作品在矛盾冲突的一步步铺陈中,处处流露出对人情的讴歌。祖孙情、父子情、兄弟情、乡亲情、圣洁的爱情......人人皆以情义为重。我想,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民风人情吧。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可能已经永远地失去了最原始的自然环境,但只要我们心存向往,本心未泯,我们的生命也会闪烁出耀眼的人性光辉!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边城”!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