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谒桥陵

(其一)

苏愚山顶接苍冥,

千载迢遥望故庭。

朱雀欲飞狮虎吼,

道旁翁仲柏枝青。

(其二)

阙楼帝冢指天穹,

神道依山太极功。

两让登基开盛世,

谦恭孝悌有仁风。

注:桥陵,又名桥冢,是唐睿宗李旦之陵墓。李旦曾两次登基,但在位时间不长,因能洞察形势,先让位于其母武则天,后又禅让给太子李隆基,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是一位开明的君主。桥陵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其为凤凰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诸峰自西向东北方向延伸,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陵区神道两侧石刻精美,气势磅礴,有“石刻甲天下”之美誉。历经多年风蚀雨剥,依然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精品。

二、玄宗泰陵

诸峰环拱沐朝暾,

翼马蕃酋九五尊。

盛乱传奇千古事,

长生殿里恨长存。

注: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之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的金粟山。陵区以玄宫为中心,依山势构筑陵墙,平面布局分内外两城,酷似京师长安。翼马直达天庭,蕃酋布列成阵。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他因“开元之治”把唐王朝推上极盛的巅峰,因“天宝之乱”又把唐王朝推向几致覆亡的深渊。一折“长生殿”流传千古,一曲“长恨歌”唱尽风流。

三、王鼎故居

宦海沉浮两袖清,

禁烟往事见悲情。

铮言铁骨忠贞志,

一卷遗疏尸谏鸣。

注:王鼎故居,位于蒲城县内达仁巷,系他的出生地。王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鸦片战争中,极力主战,反对议和投降割让香港。王鼎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回天听”。年6月8日深夜,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圆明园,为反对割让香港,签订不平等条约献出了生命。

四、芮国春秋

皇天后土若浮云,

芮国犹存古墓群。

金玉交辉成旧迹,

遗文记史说人君。

注:刘家洼遗址,位于陕西省澄城县,范围约3平方公里。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形制、纹饰等分析,推断属春秋早期芮国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年10月,刘家洼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五、祭帝喾陵

古村佳气郁岧峣,

帝喾陵前路转遥。

莘野云移遮晓日,

春寒犹自锁烟霄。

注:帝喾陵,在洽川莘野村西,陵东边的巷道称之为“冢家巷”。帝喾,高辛氏是《史记·五帝本纪》中的第三帝,前承炎黄,后启尧舜,是黄帝的曾孙。在河南内黄、商丘都有帝喾陵址。洽川的墓冢占地2亩,巍然耸立,冢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亲笔书写的墓碑。乾隆年间洽川才子许秉简所撰《洽阳记略》中载,清代每年由藩司(相当省财政厅)拨白银6万两,以作春秋祭扫之用。

六、登魏长城

残垣断壁土夯墙,

杖策寻幽尽八荒。

春树烟笼秦魏月,

目追塞雁驿亭旁。

注:韩城魏长城,位于韩城老城南10公里处的龙亭乡境内。从合阳延伸入境,东起城南村,西至城后村,全长20公里,建于春秋时期梁惠王五十九年(年),比秦长城早多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春秋三义

千秋故事救郎坪,

赵氏孤儿古寨情。

义薄云天鸿雁去,

滔滔芝水共和鸣。

注:三义墓,位于韩城市西南10公里高门原堡安村东南的古寨内,距离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祠墓仅数公里。“三义”即春秋时晋国赵武、程婴、公孙杵臼。这里还是"中国四大悲剧”之一“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见证地。

八、太史遗祠

澽水梁山太史祠,

遥闻深壑鹧鸪词。

龙门骏异峰为骨,

香溢神丹鹤守池。

注:汉太史遗祠,位于韩城市嵬东乡徐村,是司马迁后人为祭祀司马迁而建,至今祠宇殿堂完好。相传汉太史令司马迁因给李陵降蕃辩护而受刑,后人恐诛灭九族,遂族人议决改姓迁居避之,迁至巍山脚下,村名定为“续村”,又怕官府猜疑,取其近音字改为“徐村”。天长日久,世事变迁,族人趁官府不注意,遂兴建汉太史遗祠。该祠坐西向东,东西长42米,南北宽15米,山门题刻“汉太史遗祠”5个大字。祠前有清代嘉庆年间所立的《新建碑楼并围墙记》碑,祠内有该家族改姓迁徙之记述。

九、陶渠遗址

聚落遗存墓葬坑,

陶渠水岸邑中城。

两周封国驱车马,

阵布韩塬势纵横。

注:陶渠遗址,位于韩城芝水河两岸。经调查勘探,基本确定遗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由大中型墓地、中小型墓地、高等级建筑区、普通居址区等部分组成,“甲”字形大墓的墓道内皆埋有整车马,出土“京”字铭文铜戈,对探索周代封邑的聚落结构以及研究这一区域两周时期聚落演变情况提供了基础资料。

十、谒大禹庙

聚力安澜骏马奔,

惊涛拍岸定乾坤。

飞黄灵脉来天上,

千古神功治水恩。

注:大禹庙,为元代建筑,位于韩城市2公里黄河崖畔周原村北,创建于元代大德五年(),后于明万历年间(-)和清嘉庆年间(-)重修,占地面积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曾历经数十载,几经家门而不入,徒步走遍华夏大地,疏导滔滔之水,注入江河湖海,拯救了灾难之中的华夏民族。

十一、攀梯子崖

崖高万仞壁悬梯,

幽谷攀登眼欲迷。

咫尺龙门天地近,

疏林春水漾桃溪。

注:黄河大梯子崖,位于晋陕峡谷石门之南绝壁上,从禹门口沿黄公路上溯约2公里便是。梯子崖为年前北魏时的军事栈道,孝文皇帝曾西巡至此,祭祀大禹。这里地势险要,风景秀丽。北望群岭,南眺石门;云抚耳鬓,河涌足下。上为屯兵的倚梯城,崖东谷底百花争艳,置身其中,宛如仙境。

十二、谒玄帝庙

脚踏龟蛇镇北方,

星驰云汉共晖光。

阳春瑞霭琉璃暖,

一派晴岚绕柱梁。

注:玄帝庙又称琉璃庙,位于河津市樊村镇樊村,创建于明隆庆三年(),至明万历三十一年()竣工。沿中轴线有山门、香亭、中殿、后殿等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李家大院

黛瓦青砖大宅门,

李家百善德为根。

晋南首富留风范,

仗义疏财荫子孙。

注:李家大院,位于山西运城市区以北38公里处的万荣县闫景村。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最典型的“善影壁”,集有个风格各异的“善”字,寓意天天行善。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山西四合院,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部分院落有哥特式建筑元素,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体现了汉族民居文化的深厚底蕴,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十四、汉代城墙

雄关风雨守篱藩,

夯土残墙古塞原。

麟趾城池秦汉月,

山云叆叇日初暄。

注:潼关汉城遗址,位于秦东镇杨家庄村北。东至远望沟,西至禁沟,南至杨家庄村北头,北至黄土塬边夯土城墙。北墙外,土坡下延临近黄河南岸。城池东西以沟壑为界,呈长方形布局。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夯土墙残留厚度约6—7米,残留高度3—8米,夯层厚6—12厘米,平均厚度10厘米。

十五、潼关烽燧

禁沟西岸燧相连,

踏石穿林影倒悬。

俯瞰众山城廓远,

晴川峭壁锁狼烟。

注:潼关烽火台,又叫十二连城,是当地著名文物遗址,俗称墩台,位于距潼关县城东约3公里的禁沟西岸,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时代原定为唐代到清代之间。后有学者认为,其时代上限应在汉魏时期或早到西周。

十六、泗洲城址

南巡聚落列军屯,

歧路方城觅有痕。

别梦长遗千古恨,

光尘无迹亦伤魂。

注:泗洲城遗址,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太要镇南巡村,为西周时期聚落遗址。据考证,远古时期,这里还是一片泽国。现存的遗址在塬台上,是屯营练兵的堡寨,呈长方形,四面有间断的墙体残迹。泽国山河入战图,一将功成万骨枯。现为陕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秦东驰道

官路壕沟万里遥,

春风荒野遍蓬蒿。

劫灰飞尽归尘土,

萝径荜门对碧霄。

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共有9条,其中位于潼关的是通往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秦驰道潼关段,在今潼关县瀵井村东面,当地人称“官路壕”。这条驰道遗址是由人工开挖的深5米、宽20米的壕沟,如今已湮没于蓬蒿丛生的荒野。

十八、潼关怀古

潼关要隘越千年,

山聚河奔读史篇。

重岭云遮高峻处,

寄怀一阕望秦川。

注:参加晋陕沿黄历史人文古迹考察,再次来到潼关。黄、洛、渭三河在此汇聚,麟趾、凤凰两山相对,成为出入西北的锁钥。初春时节登高望远,抚今追昔:古城、驰道、关隘、烽燧、堡寨、城墙、渡口……曾涌动多少历史风云,留下多少名人故事。真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

 作者简介:20年军工生涯,30余年省市机关工作,结缘文墨与应急管理,曾兼任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会长和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退休后喜吟咏纪行,以诗会友,唱酬寄兴,已出版旧体诗词集《行吟录》《丝路寻踪》《古韵新咏》。

作者:桂子

编辑:李培硕

责编:马宁

主编:姚启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