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季节,摄影师一行人来到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农村采风,我们在黄土塬上搜寻着传统农耕麦收的记忆,影友登上了一个黄土台发现山沟里一名农民大哥在下边割麦子,他手上挥舞着一个奇怪的工具,速度很快,大家都觉得非常惊讶,便一路寻了过去。

这位大哥姓党,今年54岁了,我们趁着大哥在黄土崖下休息的片刻,和他聊了起来,他说这个很奇怪的割麦工具当地人叫做“钐镰”,黄河对岸山西农民把它叫做“掠儿”,通俗的讲就是古代的农机具“收割机”,使用起来速度惊人,能顶10个农民用镰刀割麦,以前在山区农村大量使用,现在不要说使用就是知道有这个农机具的人都很少了。

大哥说自家的这个“钐镰”是从爷爷手里传下来的,虽然这些年用处不大,但是他把这个一直当做传家宝珍藏着。当地农村这些年也在进行产业调整,传统的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形式,慢慢的调整到了种植中药材和树苗上去了,自家这块地要进行倒茬处理,所以今年种上了小麦,因为片场小所以就没有使用联合收割机,拿出自家的“钐镰”直接干上了。

不远处我们看到有一位老奶奶蹲在地里捡拾着麦穗,她是党大哥84岁的老母亲。奶奶说自己生了2个儿子,这是她的小儿子,她一直随着小儿子生活,儿子和儿媳平时在县城打工,麦收季节儿子才回来收麦子,儿媳干的活离不开人请不了假,所以她早上跟着儿子下地出来帮忙。

母子两个是早上9点钟吃完早饭后来到距离村子3里外的麦田,大哥用“钐镰”割麦,奶奶在后边帮着捡拾麦穗,大哥干活的速度很快,用起“钐镰”左右飞舞,大约40多分钟的时间3亩麦子就倒在了地上,母子二人开始装车。

老奶奶说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就是个农村妇女,什么农活都会干,收麦的活一个人是干不了的,所以她早上就跟着儿子下了地,现在她身体健康,打个帮手不是啥问题。

装车的活在农村是个技术活,如果没有经验往往会发生麦子从车上倾倒的事故,老奶奶动作熟练,技术过硬,她说在上个世纪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时代,她就是生产队的装车能手,常常站在大车上装麦子,现在帮儿子装个小车不算啥事。

和割麦子相比看起来装车的活比较累,速度也比较慢,麦田里的土壤疏松,大哥拉着麦子和母亲越来越重,艰难的行进在田地里。党大哥的儿子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一家人现在拼命赚钱就是想给儿子娶媳妇,按照当地农村的标准,起码要在县城里有房有车,加上彩礼和过事的花销最少都要在七八十万元,奶奶说这现在就是她最大的心愿,希望孙子早早娶上媳妇成个家,她还想抱重孙子呢。

一车麦子装满用时几乎1个小时的时间,奶奶坐在高高的麦车上看上去有点危险,大哥在下边一趟一趟的跑着,母子二人配合的相当默契。中午11点多的天气,温度相当的高,麦田在一个小山沟里,烈日下能达到38度,汗流浃背的母子二人让我们感受到了农民麦收时节的辛苦和艰难。

12点钟母子二人拉着满满一车小麦走在回家的山路上,大哥拉着车走在前边,母亲跟在车后边走还要便捡拾掉下来的麦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党大哥生活的小山村现在的打麦场已经很少了,村子的东北角目前还保留有一个,要把麦子拉到这里晾晒,碾场,从村子中间还要走过一个长长的土坡,一个人是拉不上来的,他让母亲先回家然后借了村中仅有的一头骡子才把麦子拉到了这里。

三亩麦子要拉4架子车才能完成,正午时间天气越来越热,党大哥回家要休息到下午3点多钟才能出来继续拉麦子。党大哥收麦子只是传统农耕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我们从中看到了从前农民的辛苦,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农耕影像,神奇的农机“钐镰”也让我们看到了先民的聪敏才智。各位您见过这样的割麦神器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188.html